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七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0/25 18:18:3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35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实际上是个偏离度的把握问题。诗歌变形的偏离度具有超量性与超质性。这是否意味着诗的变形可以任意为之呢?答案是否定的。诗的变形在超越的同时不能记忆回归。无论怎样,超量、超质总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曲形得神”。“曲形得神”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概念。我们将它借用过来,并且赋予其新的内涵。
  所谓“曲形”,是对实存物象、事象的扭曲。具体而言,又分为两类。对常态生活特征的扭曲。这是有悖物象的突破。例如徐志摩的《为谁》开头一节:“这几天秋风来得格外尖厉:/我怕看我们的庭院,/树叶伤鸟似的猛旋,/中着了无形的利箭——/没了,全没了:生命,颜色,美丽!”诗人把秋风吹落叶的日常生活现象用比喻式异化替代手法加以变形描绘,中箭鸟儿猛旋的意象显然是对实存物象的超越、突破、扭曲。从语义学角度看,诗人把树叶和伤鸟拉在一起,是能指与所指的分裂、语符与语义的偏离。树叶绝非伤鸟,然而正是这一分裂、偏离,创造了新颖奇特的意象,导致了意义的重建,准确描绘了那颗“为谁凄惘”的失恋之心。
  对常态逻辑特征的扭曲。这是有悖事理的突破。例如宋代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寒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离别之恨乃抽象情感,诗人化虚为实,突破了常态逻辑特征,将它载入画舸之中,使船之无情与人之有情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极言离恨之重且深。正如吴乔所言:“人自别离,却怨画舸。义山忆往事而怨锦瑟亦然。”又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居然把枫林红色的成因归于离人的眼泪,这在事物的因果逻辑上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但这两句唱词却极其准确、极其深刻地表现了崔莺莺的离愁别绪。
  值得注意的是,“形”有实存物象之形、作者心象之形与文本意象之形。“曲形”并非全然不要形,而是要舍弃实存物象之形,代之以艺术符号之形。
  所谓“得神”,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指生动鲜明地传达出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我以为,除此之外,“得神”还应得创作主体之神,即表现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独特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等等。
  神具有心物二重性。诗歌变形或得客体之神。李白的“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艹频。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第三句用拟人式异化替代变形手法,传审美客体荷花之神,将荷花盛开的景象表现得神韵完足。
  诗歌变形或得主体之神。如杜甫《客夜》开头“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杨伦《杜诗镜铨》称赞它“着‘不肯’字妙”。到底妙在何处?我以为妙在采用了拟人式异化替代变形方法,赋予无生命的“天”以生命情感,妙在“不肯”二字具有象外追神的本领,充分显示了主体之神,即诗人羁旅乡愁。天涯孤旅之人怀着一片凄苦之情,长夜难眠,盼着天明,可是老天仿佛有意与他作对,偏不肯明。这就通过天人两极情感对立的心理差距妙传主体之神。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那颗被乡愁炙灼的心。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看传主体之神,实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思想情感、情绪感受、想象力在对象中的表现。马克思认为:“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部分地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部分地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自然界。”
  (摘编自刘正国《论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及其要求》)
  材料二:
  含蓄朦胧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力的美感效应。其主要特征:某种深邃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来,成为一种暗示、一种象征,使欣赏者凭借联想和想象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白居易《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充分体现了诗歌中含蓄的艺术境界。《诗经•秦风•蒹葭》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变形的偏离度具有超量性与超质性,不能任意为之,要遵循“曲形得神”的原则。
  B.“曲形”是对实存物象、事象的扭曲,它包括对常态生活特征的扭曲和对常态逻辑特征的扭曲两类。
  C.有美学原理认为主体之神实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思想情感、情绪感受、想象力在对象中的表现。
  D.古典诗词中的含蓄朦胧美是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通过某种深邃的丰富的内容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杜甫的“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捣衣》),写女子用力捣衣,悬想捣衣之声能让远在边塞的丈夫听到。诗人采用的是幻化虚拟变形手法,缩短空间距离,使客观事物的空间结构服从作品中主人公情感结构的需要,这是曲形而得客体之神。
  B.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后两句以幻化虚拟的变形方式极写孤寂无聊的苦况。诗人情真之极转而成痴,想落天外,使感觉超越了对象的物理属性。这是主客之神同时渗透在变形的意象中。
  C.宋代王祈的咏竹诗云:“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苏轼觉得好笑,说:“好则好极,则是十条竹竿,一片叶儿也。”苏轼用戏谑的口吻批评此诗。此诗因为仅仅追求外在形态的异化替代变形,而缺乏独特的神韵,所以难免遭到苏轼的嘲笑。
  D.李白咏庐山瀑布诗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后两句采用扩张式变形手法,极言瀑流之高,极言瀑布雄浑、一泻千里的气势。虽然“曲形得神”,但仅得客体之神,而未得主体之神。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C.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D.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请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据选择、论证语言等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4分)
  5.材料一强调诗歌变形的手法,材料二强调诗贵含蓄朦胧。《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也有林黛玉论诗的一段话,堪称形象的古典诗歌创作的教科书,读后分三条概括林黛玉的主要观点。(6分)
  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铁 凝
  ①那时的清晨我在冀中乡村,在无边的大地上常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橘黄的太阳才从将尽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