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30
- 资源简介:
- 约5210字。 -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习契诃夫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思维发展与提升 鉴赏小说肖像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别里科形象的的典型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领悟到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套子”在生活中的延续。
 教学难点 理解《套中人》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要点 教师点拨,学生合作探究鉴赏《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诗歌中的“老掌柜”有什么特点?让你想到了世界文学名著中的哪个形象?
 2.作者简介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3.时代背景
 小说发表于1898年。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划出重要字词;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思考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字词检测。
 2.读音:削( )铅笔 祈祷( ) 降( )服 辖( )制
 讥诮( ) 撮() 合 谗( )言
 3.掌握词语:怂恿 辖制 周济 撮合 讥诮 陶冶 祈祷 唉声叹气 战战兢兢 安然无恙
 闷闷不乐 六神不安 不敢越雷池一步
 4.概括情节
 第一部分(1—5):别里科夫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6—37):别里科夫和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
 开端:别里科夫准备结婚。
 发展:恋爱中的两件事——“漫画”和“骑车”事件。
 高潮:柯瓦连科与别里科夫的斗争。
 结局:婚事失败。
 第三部分(38—40):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
 三、合作探究
 1.教师引入: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20年秋天,湖南省新宁县第一中学高二 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