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2026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9/27 20:56:5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8 总计:8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300字。

  2026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 (72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进程中,技能文明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顺利发展要求形成国家尊重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的社会氛围,扭转“重文凭、轻技能”的观念,同时,弘扬职业精神,尊重职业教育,奖励职业教育创造的价值,实现“技高者多得”,激励更多年轻人技能成才、技能报国。
  劳动者技能提升的过程是人力资本增值的过程,也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颜氏家训》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今日我们提倡“一技在手,一生无忧”。技能不仅是个人生存和福祉的重要支撑,还是个人在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职业教育是创造价值的教育,是提升产业效能、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增进人民福祉、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技能文明的发展进程,也是生产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积累精神财富的过程。新时代,我们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技能文明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与农耕文明相伴随的手工艺在传统社会是安身立命之本。工业社会中,机器生产改变了劳动技术条件,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机器生产也改变了社会劳动的组织和劳动协作的性质,大大提高了劳动社会化程度。《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并批判了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智能化生产方式改变了现代人类劳动样态和组织方式,这种机器取代人的智能化生产方式表现为“无人化”和“自动化”,创造了新的数智文明。
  中华民族技能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丝绸之路开辟之后,外来果蔬作物开始进入我国。外来文化伴随农作物引入,在交流互鉴中同本土习俗相融合,形成不断更新的农耕文明体系。中国开始较大规模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在鸦片战争后看到西方“船坚炮利”的技术优势,清政府选择“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积极推动“洋务运动”。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建设正在塑造中国特色的技能文明。
  当今时代,我们要把中华民族技能文明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向世界传播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技能文明;广泛搭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等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参与世界技能文明对话,共同推动人类技能文明发展进步。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里,能工巧匠技艺水平举世瞩目,但因为当时的社会“重文轻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创造出的瑰宝被视为“雕虫小技”。中国共产党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逐步改变了这种落后的劳动观,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随着社会发展,职业无贵贱、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蔚然成风。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复兴全局和百年变局交织的当下,技能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主体。新时代新征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摘编自曾天山《技能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二:
  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弘扬工匠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然而,工匠精神不仅是精湛技艺,更是价值目标,其超越了机械重复。它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精神,蕴含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从关系人的生存发展、物质财富创造与精神财富创造等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技能文明的独特价值。
  B.材料二指出工匠精神超越机械重复,这与《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称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技术的炉火纯青的论述相契合。
  C.材料一将智能社会的技能特征概括为“无人化”“自动化”,材料二则强调工匠精神需“情感投入”,二者本质上是矛盾的。
  D.材料一主张技能文明需提炼“精神标识”,材料二提出工匠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脊梁”,二者均赋予技能以文化价值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氏家训》中“薄技在身”的训诫与今天“一技在手,一生无忧”的倡导,虽时代不同,但核心理念大致相同。
  B.材料一中从“重文轻工”到“劳动光荣”的观念转变,说明技能文明的发展必须依赖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才能实现。
  C.材料二认为“精益求精”的核心在于通过无数微小、渐进式的优化来提升品质,反对追求颠覆性的重大技术突破。
  D.材料二在分析工匠精神的特质时指出,“精湛技艺”是主要目标,四大特质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和保障。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共产党宣言》中的有关论述,意在强调工业社会技能文明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于对生产效率的极致追求。
  B.材料一指出技能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材料二又以樊锦诗为例,证明工匠精神需要依托传统文化的滋养。
  C.材料一强调技能文明需博采众长,材料二则以太钢研发“手撕钢”为例,展现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借鉴与超越历程。
  D.材料二阐述工匠精神的特质时,多次以机械重复的劳动为对立参照,深刻揭示了工匠精神的超越性,使观点更鲜明。
  4.材料一提到“一技在手,一生无忧”,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在新时代背景下,“一技在手”对于个人和国家分别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4分)
  5.当前社会存在一定的“职业贵贱”观念和“速成”心态。请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应如何培育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工匠精神传承的社会土壤。(6分)
  (二)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在困难的日子里(节选)
  路  遥
  这可是一个绝好的早晨。太阳从遥远的地平线那边升起来,给积雪的大地涂抹一层淡淡的红颜色。整个黄土高原这样一装扮,生气顿时显得异常的雄壮起来。瘦骨伶仃的我背着行李,出现在冬季的原野上,走进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图画中。出了县城,穿过平展的田野,进了大山夹着的深沟——
  山路立刻变得崎岖险要起来。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