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自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8/5 8:36:1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990字。

  四川省宜宾市、自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文艺评论工作属于一种对文化艺术进行美学判断的脑力劳动,而AI作为一种中介工具的引入,则意味着美学判断不仅依赖于人类的经验,同时也受到数据统计、算法推荐等技术中介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技术在人类美学判断力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积极的一方面来看,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AI确实为文艺评论带来了新的解蔽视角。它通过数据分析、模式识别等技术手段,揭示文艺作品中人类评论者可能忽视的一些形式特征与潜在规律。例如,在对古典诗词的评论中,AI可以分析诗词的韵律结构、词汇使用频率等,从形式层面为诗词的审美价值判断提供新依据。
  但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人工智能在美学判断力上的局限性。如前所述,文艺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这需要基于真实生活体验的情感洞察。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力是一种主观的合目的性判断,存在“无利害的愉悦”与“普遍性”之间的张力。在传统文艺评论中,人类评论者凭借自身的审美经验、文化素养与情感感知对文艺作品进行审美判断。但AI的美学判断并非出于感性经验,而是基于数据的模式识别,其计算框架通常依赖于庞大的训练数据集,并且这些数据集主要由西方文化主导的审美体系构成。例如,主流AI文生视频的大语言模型往往偏向西方艺术传统,而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概念则十分难以表述。
  AI生成的文艺评论虽然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和广泛的信息整合数据,但其评论框架往往基于对已有数据的统计,缺乏批评者的个体体验和历史意识。这可能导致文艺评论朝向碎片化、低俗化甚至去历史化的趋势发展,如缺乏对作品整体的系统性把握,难以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这就迫切需要身为人类的专业文艺评论者更加强化自身的理论素养与批评意识,以在人工智能时代维持批评的专业性和深度。
  换言之,人机共创的文艺批评主体身份之变,在于文艺评论者一方面应主动利用AI提供的碎片化信息作为参考,另一方面应有意识地主导文艺评论工作,凭借自身深厚的专业素养将这些碎片整合为系统且深入的评论,从而既彰显人类文艺批评主体的独特价值,又借AI之力拓宽文艺评论的边界。
  受限于固有模式的AI文艺评论的底层逻辑提醒我们,无论机器学习如何可能形成“自主”的审美判断,我们在借助人工智能进行文艺评论时,都不能忽视人类审美判断力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作为新质生产力的AI在文艺工作中始终是一种技术中介,文艺评论者应坚守人的审美价值并具备超越AI审美判断的创造性思维,使AI成为拓展批评视野的辅助工具,而非取代人的批评能动性甚至取代人的价值的威胁者。
  最后的问题是,新质生产力时代语境下AI作为技术工具介入文艺评论工作已是无可避免的现实,那么,我们该如何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文化传统、美学精神与社会价值观的分析框架?
  在数据库资源上,我们亟需加强在大语言模型里垂直领域层面的中国文艺理论内容及其知识构型。当前西方主导的人工智能研发过程中,训练数据多来源于西方文艺作品、理论体系与文化观念,导致其在对中国文艺作品进行分析时,往往出现误读与不适应。例如,西方AI模型在解读中国古典诗词时,难以理解诗词中独特的意象系统,如“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品质,但无法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进行读解。因而我们需要通过构建以中国古典文学、诗歌、书画、戏剧、影视等领域的海量数据集训练而成的AI,使其在文本分析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美学思想。在AI计算框架下,如何将这些中国传统美学概念融入其中、实现技术的个体化,这需要技术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合作,深入挖掘中国文艺批评传统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数据资源,训练出适合中国文艺作品的AI模型。
  (《人工智能与文艺评论的三重思考》,有删减)
  材料二:
  快阁登临:一场与天地精神往还的孤独盛宴
  一、时空折叠中的自我重构
  “落木千山天远大”的视觉奇观,实则是诗人精心设计的时空折叠装置。纷坠的黄叶与亘古的苍穹形成垂直坐标,将登临者抛入宇宙维度的眩晕体验中。这种刻意制造的景深反差,暴露出宋代文人前所未有的空间焦虑——当科举制度将知识阶层牢牢钉在官僚机器的齿轮上,唯有在诗歌的经纬度里,才能重获丈量天地的自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I的引入意味着美学判断同时受到人类的经验及数据统计、算法推荐等技术中介的影响。
  B.AI的美学判断与人类主要出于感性经验不同,是基于庞大数据训练出来的数据模式识别。
  C.AI文艺评论碎片化、低俗化、去历史化发展的原因,可能是AI缺乏个体体验和历史意识。
  D.文艺评论者应坚守人的审美价值,因为它超越了AI审美判断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独特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I为文艺评论带来了新的解蔽视角,具体就是分析诗词的韵律结构等,从形式层面为诗词的审美价值判断提供新依据。
  B.“无利害的愉悦”与“普遍性”之间的张力存在于审美判断力中,它是一种主观的合目的性判断。
  C.人机共创的文艺批评应做到既彰显人类文艺批评主体的独特价值,又借AI之力拓宽文艺评论的边界。
  D.我们应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情况的分析框架,以应对未来AI作为技术工具介入文艺评论工作的现实。
  3.以下评论最能体现出材料一所交代的AI写文艺评论的优势的一项是(3分)
  A.《氓》:“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曲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与婚姻挽歌。
  B.《离骚》全诗总共373句,六字句136句,七字句237句,使其节奏感和韵律感都非常突出。
  C.《孔雀东南飞》与《华山畿》一样,借殉情来展示爱情坚贞,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母体。
  D.《蜀道难》大量使用夸张,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增强了诗歌表现力和感染力。
  4.结合材料一关于文学评论的观点,材料二具有哪些局限性,请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二在分析“落木”这个意象时直接将它等同于“落叶”,你觉得是否恰当,请简要说明。(5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黄河源,约古宗列(节选)
  阿来
  车行在高旷地带,如在世界尽头。
  天远地阔,干燥的浅山,湿润的谷地,相同的地貌重复交替。景物缓缓移动,时间似乎停滞,目的地似乎永不会到达。
  就在陷于这种迷幻的状态时,有人喊一声:雅拉达泽!
  在前方,几乎要没入这片大荒之野的巴颜喀拉山脉,在它的西端,似乎是将到尽头处,又挺拔起一座雪山。
  那就是海拔5214米的雅拉达泽山。
  蓝空之下,荒野尽头,山上的冰雪晶莹夺目!
  这就意味着,我们真的进入黄河发源地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