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 教学目的 <br>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br>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br>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br>
4.背诵全文。<br>
二、 教学重点 <br>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br>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br>
三、 课时安排:三课时<br>
第一课时<br>
一.导语设计: <br>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太宗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可以引导学生读课后补充的小故事) <br>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br>
二.解题 <br>
1、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br>
2、谏:规劝、劝戒;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br>
3、作者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