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25届高三强化训练(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140字。
2025 届高三强化训练(三)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道闪电照亮了天空,打在林木丛生的山脊最高点。山顶并未着火,但在低一点的地方,多年来的枯立木和落枝已经累积成一堆干燥的火种。一株枯立木燃烧了数天,还带着余烬的木炭掉到了下层的枯枝,烈火迅速顺着交错的树枝拾级而上,进入了中段的树脂层,火势在此非常猛烈,以至于耗尽了附近空气中的氧,而温度也远远超过活枝条的燃点。接着,就像突然打开壁炉的空气阀一样,空气对流所激起的风适时带来了新鲜的氧气,就如同某种邪恶魔法一样,似乎全世界的火都同时点着了,烧进了树冠层。开始时只是地下火,现在则成了树冠火,这种火会四处蔓延。
树冠火的行进步骤是派斥候先行,寻找新鲜的资源。起初,主火开始前后摆动,仿佛不知何去何从;接着其火苗触须绞成小火圈、螺旋、旋涡和小龙卷风;然后这两者迅速结合,形成一个大而猛烈的气旋,一个筒状的螺旋烟卷——这就是所谓的火龙卷。烟卷顶部的空气以一千摄氏度的高温燃烧,它们被吸到底部,拾起燃烧的枝条,有时是整枝木头,并把它们往上带到封住筒状体的排气口,此时就好像一尊大炮,把枝条射到数百米外未着火的森林中。空气中充满了火箭。它们的任务是点燃星星之火,或是围绕着主火,燃起旁边的小火,在返回主火之前先融合起来。
当主火和联合起来的星星之火之间的空间温度变得比木材的燃点还高,而且有风带来新鲜氧气时,突然,毫秒之间,主火和殖民斥候之间就没有分别了。这被称为爆炸。悄悄前进的火突然占据了一百平方千米。它不再线性移动,它现在是四散的野火。整个森林乱成一团,烟火交错,高温烧炙,鸟类等动物在黑暗中惊叫乱窜,巨石松动,狂风怒吼,所有生命似乎都到达了终点。
当这个区域中每一个可以烧的东西都被烧过了之后,火的惊人毁灭力量继续发威,它跟随着新斥候,往地理或风所决定的任何方向,去开发新领土。它走过之后留下的是一片死寂。咝咝声和吼叫声都离开了。动物没了,鸟类、爬行动物、昆虫没了,没有柳树迎风,也没有枝条相互摩擦的声音。除了木炭和灰烬之外没有颜色。看到如此荒凉景象的人,如果认为火是来自“地狱”的灾难,那也情有可原,毕竟诗人但丁就是这么称呼这片地下区域的。雨来自天堂;火则来自地狱。
这样的人错了。在北美洲的西海岸,经常有这种大火。这种真正的大火,世纪之火,每二百年到三百年就席卷整个北部森林一次;较小的地面火灾则每三十年肆虐两次。成熟的花旗松、锡特卡云杉和巨杉等大树活了一千年以上,于是我们可以认为,即使遭逢最大的火,它们也不会被烧毁。事实上,许多大树是靠大火来推进并完成它们的生命周期的。
(摘编自《一棵花旗松的生命之旅》)
材料二:
2023 年以来,全球野火灾难愈演愈烈,加拿大林火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火灾事件。夏威夷毛伊岛大火、巴西西部潘塔纳尔湿地火灾、希腊森林大火……更是将 2023 年变成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大火年”。
火灾频发的今天,最受影响的莫过于自然界的植物。然而,植物对于火灾的承受能力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
1. 下列对材料一中划横线句描述的火龙卷现象,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火龙卷是由许多小火苗迅速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大而猛烈的气旋。
B. 火龙卷是一个筒状的气旋,烟气沿气旋螺旋上升,然后又下降到底部。
C. 火龙卷顶部空气温度极高,于是火龙卷内部产生极其强烈的对流现象。
D. 火龙卷的内部对流若受到阻碍,可能压力激增,把内部物质抛向远处。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野火火势扩大既需要足够高的空间温度,也需要良好的空气对流。
B. 一棵大树,如果真正成熟,即使面对肆虐恐怖的野火也不会被烧毁。
C. 松属植物适应了自然界的火,从而在进化过程中变得多种多样。
D. 特定气候将引发野火,野火也将改变气候,这几者相互产生影响。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描写野火肆虐时森林的混乱,野火后被火区域的死寂荒凉,与末段的大树形成对比,意在突显普通生命面对野火的渺小和无助。
B. 材料二引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相关报告,说明地球正面临着极端野火增加的威胁,也表达了人们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和担忧。
C. 材料一讲述了野火的形成和燃烧过程,着眼于自然进程;而材料二主要探讨近年来野火对自然界的影响,比材料一有更强的时效性。
D.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到,野火是植物自然生命进程的一部分,但过于频繁和剧烈的野火,也会给自然带来巨大的伤害。
4. 材料一多处使用“斥候”这一比喻,有什么作用?
5. 根据材料思考并说明,人类要如何应对自然界野火?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野火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材料一描绘了野火的毁灭性力量,但结尾又揭示了大树与野火共生的另一面。材料二分析野火频发的原因及其影响,指出植物对火灾的适应能力,同时强调当前野火加剧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两则材料相互补充,既呈现了野火作为自然循环一部分的必然性,又警示了人为因素导致的生态危机。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由许多小火苗迅速结合在一起而形成”错误,根据“主火开始前后摆动”“接着其火苗触须绞成小火圈”“然后这两者迅速结合,形成一个大而猛烈的气旋”,可知火龙卷是主火的火焰与火苗触须结合形成的,并非由小火苗单独形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马车夫彼得①
【俄】亚•伊•库普林
冬日深夜。蓝幽幽的雪花。黑糊糊的百龄枞树,簇簇枝叶泛着白光。我乘坐马车穿过加特钦公国,离开波罗的海车站朝华沙车站奔去(省城常见的一种散心方式)。
寒冷的空气凛冽而又亲切。一匹灰色老母马,灰毛中夹杂着栗色斑点,从容不迫地迈着碎步,如同一只小狗在慢慢跑动。马车夫放下了缰绳。看那样子,他想要跟我推心置腹地交谈。他不时朝马挥动皮鞭,但并不拍打,那马也只是懒洋洋地甩甩尾巴作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