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豫名校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330字。
湘豫名校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来无数建筑物的重修碑记都以“焕然一新”这样的形容词来描绘重修的效果,这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首先,在思想要求方面,古建筑从来没有被看作金石书画那样的艺术品,人们并不像尊重殷周铜器上的一片绿锈或者唐宋书画上的苍黯的斑渍那样去欣赏大自然在一些殿阁楼台上留下的烙印。其次是技术方面的要求,一座建筑物重修起来主要是要坚实屹立,继续承受岁月风雨的考验,结构上的要求是首要的。至于木结构上的油饰彩画的补画部分模仿原有部分的古香古色,不出数载,则新补部分便成漆黑一团。大自然对于油漆颜色的化学、物理作用是难以在巨大的建筑物上摹拟仿制的。因此,重修的结果就必然是焕然一新了。“七七”事变以前,我曾跟随杨廷宝先生在北京试做过少量的修缮工作,当时就琢磨过这问题,最后还是采取了“焕然一新”的老办法。这已是将近三十年前的事了,但直至今天,我还是认为把一座古文物建筑修得焕然一新,犹如把一些周鼎汉镜用擦铜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样,将严重损害到它的历史、艺术价值。这也是一个形式与内容的问题。
在砖石建筑的重修上,也存在着这问题。我认为在重修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中,一般应以“整旧如旧”为我们的原则。
就赵州桥而论,重修以前,在结构上,由于二十八道并列的券向两侧倾离,只剩下二十三道了,而其中西面的三道,还是明末重修时换上的。 当中的二十道,有些石块已经破裂或者风化;全桥真是危乎殆哉。但在外表形象上,即使是明末补砌的部分,都呈现苍老的面貌,石质则一般还很坚实。两端桥墩的石面也大致如此。这些石块大小都不尽相同,砌缝有些参嵯,再加上千百年岁月留下的痕迹,赋予这桥一种与它的高龄相适应的“面貌”,表现了它特有的“品格”和“个性”。作为一座古建筑,它的历史性和艺术性之表现,是和这种“品格”“个性”“面貌”分不开的。
但在赵州桥的重修中,要保存这桥外表的饱经风霜的外貌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它的有利条件之一是桥券的结构采用了我国发券方法的一个古老传统,在主券之上加了缴背(亦称伏)一层。我们既然把这层缴背改为一道钢筋混凝土拱,承受了上面的荷载,同时也起了搭牵住下面二十八道平行并列的单券的作用,则表面完全可以用原来券面的旧石贴面。即使旧券石有少数要更换,也可以用桥身他处拆下的旧石代替,或者就在旧券石之间,用新石“打”几个“补钉”,使整座桥恢复“健康”、坚固,但不在面貌上“还童”“年轻”。今天我们所见的赵州桥,在形象上绝不给人以高龄1300岁的印象,而像是今天新造的桥——形与神不相称。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
(摘编自梁思成《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
材料二:
建筑遗产属于不可移动文物,它与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传统也有很大的差别。可移动文物的修复是要使修补部分与未修补部分浑然一体,几乎难以分辨,这就要求修复师不仅要惟妙惟肖复现古物原有的形态和纹饰,还要遮盖修复材料的新色泽,使得古物不仅要恢复它原有的艺术完整性,还要呈现新物变成古物后的岁月痕迹,因而“做旧”是中国传统古物修复的重要步骤。换句话说,中国固有的可移动文物修复传统,就是“修旧如旧”,如果哪位修复师把古物修复得像新的一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对古建筑的重修追求焕然一新,而对青铜器等艺术品追求时间的烙印,这是因为古建筑的艺术价值比不上青铜器等艺术品。
B.大自然对油漆颜色在古建筑上的化学、物理作用难以仿制,即使修复时模仿原有部分的色彩,随着时间流逝,修补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C.材料一中的“面貌”是指古建筑外表,“补钉”是指联接、固定券石的部分,这种说明方法与《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把建筑比作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
D.在中国文化传统观念中,如果古代建筑风化剥蚀,只要能力许可,就希望推倒旧的建筑重建新的更宏大的建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石玉器的修复不仅要复原其外形,还要复原其光泽,这样才符合中国传统古物的修复观念。
B.鲁迅先生认为文物应该修旧如新,但更多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认为文物应该修旧如旧。
C.周鼎汉镜被擦得油光晶亮,赵州桥被修复得返老还童,违背了梁思成提倡的“整旧如旧”原则。
D.赵州桥的修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文物的修复观念,但不符合我国古代建筑保护界的修复原则。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整旧如旧”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古寺屋面渗漏严重,工作人员采取“落架大修”的方式,对地面进行抬升,依次卸下瓦、望、椽、桁,再一一复位。
B.某古桥修复时用盐酸腐蚀新石料,再以高锰酸钾混合红黏土做旧,埋藏处理后取出洗净,达到仿古效果。
C.某塔重修时,工作人员将其内部加固结构,并将外部松动构件“归安”,缺损处则使用原规格旧砖填补修缮。
D.某旧学堂古建筑群立柱修复使用墩接手法,把糟朽部分截断,替换同材质木头,再以传统榫卯方式连接起来。
4.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的修复理念存在怎样的差异?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5.材料二提到“建筑遗产修缮也不可能在材质上做到‘整旧如旧’”,这一观点与材料一提倡的“整旧如旧”原则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假装是一棵桃树(节选)
蔡测海
①那个时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村里住进几个陌生人,有一个戴眼镜的大学生,说是学医的,会看病。他脖子上挂着听筒,村里人挤过来让他看病。那听筒,会听见身体里的虫子说话。听到虫子说话,病根子就找到了。
②我们古树村有很多虫子。 虫子也过日子的,它们兴旺,日子就坏不到哪里去。它们不会被赶走,也不会绝灭。戴眼镜的大学生,与我们不同,他怕虫子。
③能给人看病治病的人,是个好人。我们这些小孩子就跟他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