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5/17 18:38:1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9 总计:19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610字。

  广东省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世界上起源最早、规模最大、长度最长的运河,中国大运河穿越2500 多年的时光,依旧青春勃发。
  2024 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的重要价值、深邃内涵,认识到它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中国大运河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窗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依托,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资源。
  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大约一半的时间是与运河的开凿和利用相伴随的。大运河的开凿非一时一地之功,而是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拓展和维护。大运河滥觞于公元前 486 年吴王夫差开挖邗沟,后来又有秦朝灵渠、两晋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和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等,最终形成绵延近3200公里的庞大水系。特别自隋唐之后,大运河对中华文明的构建与赓续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运河本为粮食运输而开凿,但其功能却远不止于此。伴随着南粮北运,衍生出北煤南运、盐运、布匹运输、木材运输等物资的交流,还有人员往来,以及防洪灌溉功能的发挥等,运河沿线工商业因此发达,特别在明代中后期之后,运河沿岸商业繁荣,促使运河城市群的兴起,如北京、天津、沧州、济宁、徐州、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更为重要的是,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打破了原本东西流向的黄河、淮河、长江等河流的阻隔,拉近了原本距离遥远、交流稀少的各个地区,使大江南北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从此,中华大地上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各种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融合起来,再不可分割。
  这种融合不仅是地理上的沟通,更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精神信仰的融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特色。如南方稻米的北运改变了京师等地居民的饮食结构,往来的茶商为北方带来了茶文化,本是宫廷艺术的京剧经运河扩散传播到民间,南方的吊脚楼出现在济宁的运河河畔……
  漫长历史中的运河文化因之形成一种带有突出的统一性、和平性、包容性、连续性的文化。中国传统以儒家经学为根基的主流文化本来就有这些特性,这些特性因大运河的南北融通而更为深入人心,熔铸为中华文明稳定而持久的特色。
  中国大运河这种在广大地域和复杂地形中实施的工程,以及对这一工程的长期维护,不但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更彰显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生存智慧,体现着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大运河绵延近3200 公里(其中京杭大运河长约1794 公里),穿越黄河、淮河、长江等大型河道。在 1855 年黄河改道之前,京杭大运河是可以全线通航的。大运河穿越的河流水量、水况不一,水位高低差距较大,就需要一系列的水利工程来保障运河航运的畅通。如在元明时期,会通河段的南旺一带海拔最高,调水保障通航很不容易,时常使漕运受阻。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任用曾做运河民夫领班的白英参与治理。白英提出的一些措施完美解决了会通河段的通航问题。
  历史上,大运河不但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各地区的财货流通和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与外国的沟通与交流,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地带。
  自隋唐时起,由于大运河的连通作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连通,实现了中国与世界更广泛的交流。西亚的水果、音乐乃至宗教等传播到内地和东南沿海,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也远销西亚、北非、欧洲等地。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沿大运河游览,其《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下运河沿岸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引发无数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明代时利玛窦沿运河北上,带来西方科学与中华本土文化的碰撞……
  中国大运河是一条文明之河、智慧之河,流淌着酝酿千年且日益浓郁的乡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是我们神圣的职责、光荣的使命。
  (摘编自马奔腾《保护传承利用好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
  材料二:
  明永乐九年,济宁同知潘叔正上书,陈述重开会通河的必要性:“会通河道四百五十余里,至淤塞者三分之一,浚而通之,非唯山东之民免转输之劳,实国家无穷之利。”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命工部尚书宋礼、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办理此事。宋礼等人到济宁、汶上等地实地勘察,弄清楚了会通河必须以汶水为水源,于是他采纳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在堽城及戴村筑坝,过汶水使之西流,尽出南旺,就是使整个汶水向西南流到汶上的南旺口。南旺在泗、卫之间,地势最高,号称水脊。水到南旺后,通过上、下两闸进行控制,使水南北分流:“三分往南,接济徐、吕;七分往北,以达临清。”又浚沙河入马场湖,改东昌通济桥为闸,开济宁月河等。一系列工程,使水北流到临清 300 余里,“地降90 尺”,处闸21 个;南至镇口 390里,“地降 116 尺”,处闸 27 个。此外,又设置了积水、进水、减水、平水的闸54 处,又建21座坝,用以护闸,并防止运河水外泄。这项工程竣工后,新凿和疏浚的会通河,深一丈三尺,底宽三丈二尺。“八百斛之舟迅流不滞”,南北航运畅通。至此,首创于元代的南北京杭大运河,到明代宋礼重新开凿会通河之后才真正实现全线通航。
  (摘编自付崇兰《运河史话》)
  1.下列关于中国大运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运河开凿经历许多朝代,始于吴王夫差开挖的邗沟,从此,大运河对中华文明的构建与赓续产生了深远影响。,
  B.大运河打破了地理的阻隔,拉近了原本距离遥远、交流稀少的各个地区,使得各种鲜明的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
  C.中国大运河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中国与世界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唯一前沿地带。
  D.中国大运河的通航问题在元明时期得到了完美解决,这主要得益于当时政府与民间精英的创造性的治理举措。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运河的功能不仅限于粮食运输,还包括物资交流、人员往来以及防洪灌溉等,促进沿岸工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群的兴起。
  B.中国大运河的建设和长期维护彰显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生存智慧和突出的创新性,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有力体现。
  C.永乐年间,潘叔正上书陈述重开会通河的重要性,皇帝听从他的建议。这项工程真正实现了会通河段南北航运畅通,意义重大。
  D.材料一主要阐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而材料二更侧重于讲述会通河的开凿技术细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申遗成功以来,人们对大运河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大运河成为了解世界历史的窗口。
  B.大运河的南北融通促进儒家经学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使大运河更深人人心。
  C.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是我们当前和未来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具有深远的意义。
  D.历史上,大运河发挥了连通作用,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广泛交流。
  4.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析其说明方法及效果。(4分)
  (1)一系列工程,使水北流到临清300 余里,“地降90 尺”,处闸 21个;南至镇口 390 里,“地降116尺”,处闸 27 个。
  (2)“八百斛之舟迅流不滞”,南北航运畅通。
  5.材料一提到中国大运河“影显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生存智慧”,请以材料二宋礼等人治理会通河为例,概括其体现了哪些“智慧”。(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与一坡庄稼深情对视
  郭立泉
  太阳,在夜色中洗浴完,爬上扶桑的巨枝,不紧不慢地晾干身子,准时光临黄河口的大地。四百万年了,黄河这条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都要把十六亿吨泥沙抛入大海。当她深情地回望一眼中国北方的土地,一头扑进渤海的怀抱,身后淤积出的处女地,每年年底一盘点,都要以万亩计。在地球这片最新鲜的原野上,太阳伟大的巡幸日复一日,永不失约。数不清的庄稼以身相许,数不清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