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2024-2025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2230字。
锦州市2024-2025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3小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选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撩逗(liāo) 停滞(zhì) 侥幸(jiǎo) 自曝自弃(bào)
B. 掺杂(chān) 发怔(zhèng) 勾当(gòu) 言不及义(yì)
C. 秘诀(jué) 阴诲(huì) 星宿(sù) 不省人事(xǐng)
D. 糟塌(tà) 促狭(xiá) 栈桥(jiàn) 间不容发(jiān)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撩逗(liāo)——liáo,自曝自弃——自暴自弃;
C.阴诲——阴晦,星宿(sù)——xiù;
D.糟塌——糟蹋,栈桥(jiàn)——zhàn;
故选B。
2.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树立乡村教育自信是保持改革定力、稳步迈向中国特色现代乡村教育的必由之路。如果乡村教育不能正确认识和______自己的特殊优势,不能深入______自身的特色,______建立起本该有的自信,平等地参与城乡或区域间的对话,势必会强化乡村教育______的自卑感。
A. 挖掘 锻造 进而 根深蒂固
B. 发掘 锻炼 进而 根深蒂固
C. 挖掘 锻炼 因而 坚不可摧
D. 发掘 锻造 因而 坚不可摧
3.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文化之所以数千年不辍,原因在于传统文化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②不同于昙花一现的流行文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生生不息的重要滋养。③不管多元文化、消费文化形成怎样风潮,传统文化都无疑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④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也是时代的呼唤和社会发展的必然。
A. “繁衍发展”“宝贵遗产”和“全面复兴”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
B. 句①是病句,修改方法是在句末处添加“的缘故”。
C. 句③中前后两个分句之间是假设关系。
D. 句④的主干部分是“复兴是呼唤和必然”。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4. 某中学开展“漫步书海•阅享精彩”主题读书活动,安排如下:
(1)阅读经典,聚沙成塔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等。
B. 伛偻,是弯腰曲背。提携,是牵扶。《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指的是老人。
C. 《艾青诗选》中选用了“土地”“太阳”“手推车”“礁石”等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D. 《水浒传》借梁山好汉们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2)开卷有益,精研细思
明末清初的杰出文学家金圣叹,把《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按照人物品行、性格分为了由上到下的五个等级。其中,被评为上上人物的武松、鲁达、杨志、吴用,更是被金圣叹分别赋予了“天人”“阔人”“正人”“捷人”的称号。请任选其中一人,简要分析其获此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