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部分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11月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870字。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11月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死在午后》中提出了“冰山理论”:“如果一个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海明威将写作比为海上漂浮的冰山,作家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仅仅是露出海面的八分之一,在海面之下应该有那被“省略”的八分之七。
英国评论家赫•欧•贝茨认为“海明威是一个拿着板斧的人”,海明威“砍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他通过干净利落、备受锤炼的文字使得读者眼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
“冰山理论”在表层叙述上使用极简的文字进行叙事,符合海明威对语言简明蕴藉的追求。在词汇的选择上,海明威摒弃了繁杂浮夸却空洞造作的修饰辞藻,他删掉了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海明威曾自言:“我写得很粗俗,人们就把这种粗俗说成是我的风格。”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几乎未曾使用书面用语,大量的口头日常用语随意却精准地勾勒出了冰山庞大巍峨的轮廓。伊利亚•埃伦伯格的一席话很好地佐证了这一观点:“海明威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偶尔听到的那种对话,而是对话的浓缩和提炼,常常由那些表面上毫无意义的语言组成——只不过是日常用语罢了,但总是尽力地传达出了最重要的意义。”
对于形容词和副词的选择,海明威保持着少而精的态度,他惯常使用能够准确表达事实的动词和名词进行描述。在他利落干净的笔触下,人物对话被剔除掉情绪化描述,从而还原至本真状态。在海明威的描述中,作者本人始终保持着客观冷静的状态,不作过分的描写,以简洁凝练的笔法完成了“八分之一”的冰山塑造。
在刻意的省略之下,潜藏在水底的“八分之七”冰山则显得更加含蓄惊人。海明威在创作中掩藏了小说人物的内心感情,不论是高兴、悲痛、兴奋、失望、轻蔑等情绪,从未过分渲染,也几乎没有心理描写。作为作者的海明威在自己的短篇小说中从不对小说内容进行补充说明或者解释评论,他只是站在故事之外,用简洁凝练的语言使故事场景和人物依次出现在读者眼前。干练的人物对话和外部环境描写成为读者管窥冰山之下汹涌暗流的不二法门。在海明威平淡甚至稍显不近人情的笔法之下,读者们只能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在字里行间内感受人物。但神奇的是,在这种克制到近乎冷酷的描述中,读者依然能够走进人物,体味到人物内心深处的情绪,这不能不说是“冰山理论”的独有魅力之一。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在主题思想方面则被掩藏得更深,他短篇小说在情节上因精选而省略。他的短篇作品似乎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结局,故事呈现一种戛然而止的状态。《杀人者》的尾声并没有言明杀手究竟有没有动手杀人,《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列车仿佛没有尽头,神秘的手术也没有进行。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多半像是一段没头没尾的叙述,没有故事背景和事件动因,场景描写和人物对话占据了其短篇小说的大半篇幅,并且小说情节的推进主要靠人物之间的直接对话完成。然而恰恰是这种没有将故事说完的感觉,给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思考空间去对文本进行反复咀嚼。
这种言未尽、意无穷之感使“冰山理论”拥有了更深一层的叙述模式,被海明威刻意隐藏的人物情感和思想主题与表层语言精炼简洁的叙述之间构成了强烈的结构冲突,海明威高超的叙述技巧下形成了表里两层故事,两个故事之间的碰撞冲突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思维。
(节选自《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再探》)
材料二: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现代主义潮流在文学、绘画等领域兴起。当时的艺术教母格特鲁德•斯泰因对文学和艺术的革新有着重要作用。在个人写作上,斯泰因和詹姆斯•乔伊斯一样,寻求打破传统叙述惯性的方式。斯泰因意识到,传统叙述中的语言都是被整理、被秩序化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明威保持少而精的创作态度,追求使用极简的文字叙事,删除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其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B. 海明威往往通过利落干净的笔触,还原生活的本真,创造出鲜明的形象,使故事场景和人物依次出现在读者眼前。
C. 海明威不做心理刻画和过分渲染,但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被掩藏了的小说人物内心深处的情绪,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D. 海明威在精选过程中会省略部分情节,并不把故事讲完,把主题思想掩藏在更深处,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杀人者》的尾声并没有言明杀手究竟有没有动手杀人,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结局,故事呈现一种戛然而止的状态。
B. 《白象似的群山》主要呈现的是人物对话,读者在对话后面添加的信息不同,他们心中故事的样貌会完全不同。
C. 海明威的小说通过碎片的拼贴,形成没有明确意义的载体,只有讯息的暗示,不像以前的小说有着完整的讯息。
D. 《永别了,武器》中的对话没有缘由、甚至无聊,是因为海明威无法用正常语言来形容战争状态中的人的处境。
3. 下列选项,不属于论证《老人与海》“冰山的八分之七”的一项是( )
A. “后来鲨鱼打败了我”,蕴涵了老人紧张、痛苦、无奈等复杂的情感。
B. 小说中的大海是一望无际、深不可测的,象征着人生不可捉摸的命运。
C. 通过对老人和孩子两个人物的刻画,海明威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D. 《老人与海》是根据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的真实故事创作而成的。
4. 材料一 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5.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怎么来的?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解析】
【导语】材料一详细阐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强调其通过极简文字和省略手法,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材料二则探讨了“冰山理论”的形成背景,指出其受现代主义潮流和战争经历的影响,强调海明威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传达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海明威作品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海明威不做心理刻画”错误。根据材料一“也几乎没有心理描写”可知,原文是“几乎没有”,选项过于绝对。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三弄
高春阳
梅姨这几天不吃不喝。我得劝劝她。
湖水一片碧绿。我划着小船,荡在湖面上,身后漾起一串串水花。我喜欢绿色,我的头绫子就是绿色的,它像一朵湖中的浪花,系在我的小辫子上,在春风中飘荡。
我却无意招惹春风。我的心思全在梅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