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山东高考语文卷评分答案的补充说明及细则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500字。
2006年山东高考语文卷评分答案的补充说明及评分细则
四(21分)从13-15,三个小题。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说明:
(1)评阅这个题,应当明白的相关历史文化人物与概念有:
窦太后(文帝后,景帝<孝景>母。黄生、齐辕固生)
黄老学说、儒家学说。(商)汤、(周)武(王)受命。
补充评分细则:
(1)受命:一定是“秉承天命”“受天之命”,而非按受一般命令。答成后者不得分。
(2)弑:专指子杀父、臣杀君。答成“弑君”“杀君篡权”等都应算对。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说明与细则:
(1)本题两个小题。卷中未给出每小题分值,只是在参考答案中给出了2分、6分的赋分标准。
(2)第(1)题: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1+1)给出的参考答案近似于译文。阅卷时注意的要点有如下内容:
A、时间:拂晓、五更、凌晨、黎明……
B、风、猎猎南风。(微风也算对)。(以上两点算1分)
C、牵缆行船、逆流而上。(1分)而不是牵缆爬山。若考生并没有言“山”,而只答“上”(或牵缆而上)则也算对。但答成“爬山”的,此小题不要给0分,可根据前面得分点的回答情况给学生1分。
(3)第(2)题:“荻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中3个得分点,共6分。
说明:关于题干是要求回答对所给评论中“傲岸”句的“理解”,还是谈对全诗的“理解”?我们感觉,题目问的并不是这首诗如何表达了诗人的“傲岸”品格,而应是问对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内容的理解。而参考答案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表现的傲岸”。
我们认为,这首诗除“傲岸”之外,1从容自信”、“平和坦然”、“战胜困难”、“无所畏惧”“悠然超脱”或者“无所谓”等等,都是可以从诗中读出的诗人的品格和这首诗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因此,涉及以上内容的回答,都应算对。
另外,由于前面所说的该题卷面上没有具体给出分值,使我们有了一定的宽松度。建议对该(2小题给分时,先总体把握参考答案和我们的补充说明及细则。若考生理解符合上述内容,则可以综合给予3分,然后再看对3、4句的回答,““惯于奔波”与“表面的从容”和无所畏惧、傲岸的气度等)全面与否,给1分或2分。最后再根据语言是否完整通顺,给1分。对空泛地议论或仅抄用题干(如“傲岸之气溢于言表”)的,给1分。对议论不着边际的,如说“表达了诗人愁苦、寂寞、郁郁不得志”等等,则不应给分。
15、按评分参考执行,认真熟悉答案。
考生填写陶渊明、陶元亮、陶靖节都算对。
五、(21分)阅读下面文字(朱增泉《赤壁赋》,完成16-19题)
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
(1)“……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评分参考:(……2分,只答出“强化作用”给1分)
补充说明:
①评分参考答案中的第一层次中“强化”“强调”“突出”等,都是关键词语,此外,也可以用“更加”“加强”“进一步”等词语,都可以给1分。若没有这类关键词,只是说“表现了对苏东坡的……”此小题参考答案还有后半句,应是第二层次:“对苏东坡的……”。只解答了后一层次的只给1分。
②题中所问“有什么作用?”允许考生有多种感受,所以应该“意思对即可”。所以,如回答“这样表达更加生动,使读者也立即感到苏东坡亲切、栩栩如生。”或“……突出了苏东坡”等,也可以给1分。
(2)“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的作用。
补充说明:答案要求回答两个层次的内容: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从眼前的景物描述转向了历史抒写。2实际上是与1基本相同,只是更加具体化。由此造成了卷子中此参考答案的答法更加多样化,对此,应按“意思对即可”处理,酌情给2分。
17、“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
(1)主观情绪(2分):参考答案中包括了两个层面的内容:A、悲愤的心情,B、旷达的情怀。若用文中“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也是对的,可以给2分。若只说“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只给1分。
(2)客观环境(2分):也是两个层次:A、自然景观,B、“风起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