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100字。 精编现代文阅读的系列书稿之一,是个人十多年高三备考经验的结晶,将陆续上传,敬请留意。希望可以获得高的积分。
文学作品阅读(一)
结合语境解释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深圳市南头中学 茹清平(518052)
【走进课标】
课标对中学生现代文阅读主要有如下要求:
1.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3.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4.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课标包含的信息大致有三个方面:
1.理解与阐释: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与综合: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与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识按钮】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 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并非词语在词典中的含义,而是指词语在阅读材料提供的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示例1.解释文中“迂”的含义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解析:这段文字中谈到柔石的“迂”决不可用词典义“迂腐”、“迂阔”、“迂拙”来解释。这里的“迂”与方孝孺联系在一起,应该包含有“执着一念,不随时俗”之义。
2.因前后语境不同,同一个词语前后的含义不同;因前后语境不同,也会出现表义相同而所用的词语却不同的语言现象。
示例2.划线处的两个“学问”的含义是否一样,请解释。
一般人常埋怨现在的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个人任教的经验说,我也有这样的观感。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看成“读书”这个错误的观念如果不全是我们养成的,至少我们未曾设法纠正。而且我们自己又没有好生学问,给青年学子树一个榜样,可以激励他们的志气,提起他们的兴趣。此外,社会上一般人对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有的误解也不无关系。
解析:因前后语境不同,前后两个“学问”的含义不一样。第一个是名词,可以理解为“学识”,第二个是动词,可以理解为“学和问”,即做学问。
3.现代文中的代词指代的范围可以窄到词或短语,代词指代的范围也可以宽到句子或段落。我们阅读现代文时必须找准文中某些代词指代的对象。
示例3.划线语句中的“它”指代什么?
生逢乱世的诗人曾无奈地感喟:“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