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50字。
高考之前话“激活”
安徽省舒城中学 何登保(特级教师)
高考中的许多试题,都直接或间接地检测我们的知识储备。比如句式的仿写,要求用“旧瓶装新酒”,根据情境撰写对联、短信、串连词,要求 “换汤也换药”;高考作文,更是对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的综合考查。按理说,同学们读书十几年,直接或间接获取的知识应该是很可观的,但是,许多同学每到答题或写作时,仍然搜肠刮肚下笔艰涩,主要原因是平时积累的知识不能被激活。因此,高考之前,进行知识激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用一瓢水接通水源──在生活中旁征博引
农村有一种压力井,打水之前,先要在出水口灌上一瓢水,同时按下压力柄,地下水就源源不断地从水管中涌出。生活中积累的知识,通常情况下也象深藏的地下水,你不去开采,它不会自动地喷涌。我们可以把当下的某件事当作一瓢水,通过由此及彼式的联想,接能地下水源,激活沉睡在记忆深层的知识。
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
黑龙江的一位省委领导日前到农村调研,刚到一个村的村委会,便发现市县乡的领导站了满满一院,沿途遇到的以及安排座谈的“农民”大部分竟是乡镇干部。江苏省的一位领导下乡调研,也有类似现象。在这样的调研中,调研者往往身不由己,被动地接受;而被调研者则变成了导演,让领导的调研按照自己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调研者与被调研者的角色发生了错位。
让我们从“错位”出发,激活与“错位”相关的事情。
职责上的错位──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许多为官者在其位不谋其政却谋其利;影视人员本应为人类提供高品位的精神产品,却有人为利所逐而“走穴”。
角色上的错位──
一位老师因为忙于教学而忽略了女儿生病,以致女儿双目失明,这是作为母亲角色的错位;一位演员为了参加一个重要的演出不能给自己的老父送终,这是作为子女角色的错位。
文化发展上的错位──
作家冯骥才致力保护民族文化,他到云贵一带考察,发现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富丽堂皇的小洋楼;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不见了,青年人一律西装革履。丢弃了本民族的文化符号,这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错位。再如, “超级女声”风靡全国,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认为,这一现象已经表现出文化低能的趋势,他呼吁要让人们的心灵重返真正反映生活本质的艺术之真,过度炒作“超女现象”,也是一种文化错位。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错位”现象:学生迷恋游戏机,商家欺诈消费者,博物馆开起了音乐茶座,烈士陵园里有年轻人轻佻的举动……关于“错位”,我们真有说不完的话。知识被激活了,答题或写作,自然就左右逢源。
激活训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