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诗歌鉴赏——用形象托出心中的境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6/16 21:02:1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290字。

  诗 歌 鉴 赏
  ——用形象托出心中的境
  诗人的思想情感很多时候不会简单直接地说出来,他要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想法、思考化成一个境,即化成一个形象,然后进而传达出去,表达倾诉自己的情感。
  用形象托出心中的境,这是古诗的一个基本规律。
  古诗中的形象包括:
  ⑴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⑵古诗中所描写的融合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景或物。
  把握住形象,就是把握住人、景、物三个要素,就是把握住了诗歌的形象。     
  【典型例题】
  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琅 琊 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参考答案
  (1)整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几个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意对即可)
  解析:背景很熟悉,是《醉翁亭记》里的那个滁州,那么他描写的是怎样的一条溪水呢? “空山雪消溪水涨”
  (2)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景,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意对即可)
  解析:“空山雪消溪水涨”显然说这条溪水的上游是深山,深山还很高,上面有积雪,雪水消融导致溪水上涨,这句话传达出的基本含义是冰水消融,溪水上涨。“游客渡溪横古槎”表明游客渡过溪水的简易木桥。“不知溪源来远近”表明溪水来得有多远,只看见山中落花由此流出。后两句写出了溪水的悠长,还有溪水的那种宁静、自然、奔放之美。
  这样一片恬静、美好、绚丽的溪水把诗人贬谪之思、贬谪之苦、之愁给消解掉了,作者正是透过这片溪水传达了这种悠然、宁静的心境,跟《醉翁亭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鉴赏】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音乐机构)。精通音律,曾制作不少新词调,对词乐的发展和提高有一定贡献。
  这首词的词牌原名《清商怨》,《词谱》卷四:“古乐府有《清商曲》辞,其音多哀怨故取以为名。周邦彦以晏词有‘关河愁思’句,更名 《关河令》。”这首词上阕写日间的情景。上阕第一句写的是,秋天,阴雨绵绵,偶尔放晴,但已近黄昏了。作者在这里用了阴、暝、凄、冷凸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