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00字。
高考语言运用题命题趋向及应对策略
一、近两年高考语言运用题的简要回顾与分析
语言运用题重在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人文素养、生活阅历和阅读积累。此类题型一般不会“重复昨天的故事”,作为高考试题的“试验田”,年年都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综观近两年的高考语言运用题设计,可见其三大特点。
1.强调内容的人文实用性。
充分吸纳并能恰当地运用传统文化,是日常交际的需要,也是一个人人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因此,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如对联、请柬的拟写,就充分体现了高考对考生人文素养的关注,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另外,公益广告词、开场白、介绍语等的撰写及为新闻播报加上衔接语等等,也都源于日常生活,且强调语言运用的实用意义,讲究文学色彩,并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
2.注重题目的生活情境化。
2004年全国卷、北京卷、辽宁卷、江苏卷、福建卷的情景对话,全国卷、湖南卷的设计台词;2005年全国卷I和全国卷Ⅲ中要求考生为主题班会拟写的“彰显主题,营造气氛”的两句话,江西卷要求写一张给亲属的节日或生日贺卡等等。这些题目均取材于社会生活,从特定的情境出发,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重视语用能力的综合考查。
语言运用题知识涵盖面广.涉及能力点多,又兼及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大方面。如2005年全国卷Ⅱ和全国卷Ⅲ以书面测试的形式考查了考生的日常礼貌用语;2005年浙江卷要求考生根据漫画内容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在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简明得体的能力的同时,也考查了修辞知识、读图能力和广告词的写作。
二、高考语言运用题命题趋向预测
1.仿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仿写语句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协调等许多方面,也间接地考查考生的知识范围和文化修养,体现出了思维、表达运用等多层级的能力要求。作为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题型,仿写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包括倡导学生通过“模仿”学习语言,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旦一种题型将各种形式考遍之后,就意味着它走到了穷途末路。2005年江苏卷要求考生在“沙砾”“星星”“蜡烛”中任选一种,仿照短诗《溪流》的格式,写一组句子。在考场上极短的时间内仿写短诗,谈何容易!更有甚者,要求根据示例“热闹,热热闹闹,热闹热闹”,另举出与示例相同的两组词语。此题考查语言组合的能力,题型虽比较新颖,但缺乏实用价值,不符合高考能力题的命题趋向。
2.常规题型“风光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