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专题训练八: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
- 资源简介:
约30210字。
2018高考语文专题训练八: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考向解读
自2017年《考试说明》调整后,课标卷实用类文本命题难度在降低,这不仅体现在选择题上,更主要体现在主观题上。主观题不再像过去试卷中有评价、探究题,而是分析概括题。这种题型主要是确定准阅读范围后精读深析,划分层次,提取关键信息,按照题干加工成答案即可。尤其要善于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文字进行“精加工”。2017年全国卷Ⅲ第9题概括很有特点。信息文字就集中在两句话上,这两句话似乎与答案不搭界,但只要把关键信息提取出来,按照“作用”要求,转换整合即可。找得准,“整”得狠,是答主观题的要诀。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选择题是由一道单选题和一道双选题组成,题多而分高,不容小觑。既然是选择题,就有做一般选择题的答法,如比对法、排除法、优选法等。但是要注意答实用类文本选择题的特别之法,就是在整体把握后根据选项内容灵活使用不同的方法。选项涉及内容概括的,就要通过对有关文字精读深析,通过划分层次,提取关键词语的方式来判断;选项涉及图表转换的,就要关注选项的数据意义,尤其是关于数据变化、发展趋势的文字;选项涉及词语、句子理解的,应注意比对词语的含义、句子的表达重心及句间关系。
【方法技巧】
一、概括比较异同题的答题之道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命题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是对不同文本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比较异同,这类题是主观题中最常见的题型,其答题之道为:
1.审准题干,找出比较点
凡比较,必须有比较点,而比较点都在题干中给出。答题的第一步就是准确找出比较点。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9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其中“制播运营模式”就是比较点。
2.根据比较点,确定筛选、概括的范围,并精读、深析有关文字
比较点其实就是确定文字的依据,把它带入不同文本中,只要与它有关的文字就是答题的范围。找出来判断深析:分清层次,确定关键词语。
3.提取要点,加工答案
提取要点一般有两种方法:一为“摘取法”,即摘取、加工文中的关键词语;一为“提取法”,即独立概括文意。两种方法要结合使用。形成答案必须根据要求“深加工”,使之符合要求。试以2017年全国卷Ⅰ第9题为例。
根据“制播运营模式”这个比较点,确定材料三的开头两句、材料四“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是答题范围。读材料三前两句,很容易确定“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等关键信息。而材料四文字较长,无现成关键词语可提取。根据央视制作与播出合为一体的特点,就会发现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是制作与播出分离,于是自己独立概括为“分离模式”,稍加解释即可。
比较材料侧重点、角度的异同是常比较的内容。对此,只要把各自材料的关键词语和层次弄清楚,最后两相比较就明白了。
二、谈看法、对策综合分析概括题的答题之道
阅读实用类文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从材料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进而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于是,像问“材料反映了怎样的问题,如何解决”“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问题的看法”之类要求考生说出看法,提出对策之类的“谈看法、对策”综合分析概括题应运而生。这种题的阅读答题范围不像比较异同题,仅限于一两则材料中的一两处关键之处,而是着眼于几乎所有的材料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