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科技文阅读试题的特点解析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4/13 7:04:28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500字。
科技文阅读试题特点解析
近几年高考中的科技文阅读题,选用的无论是社会科学文还是自然科学文,其难度都不大,但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与训练中,应加强对概念、判断、推理等知识的认知和关注。因为“科技文”表述的东西往往具有惟一性,而命题者却喜欢故意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上设计出一些或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东西,因此,我们在阅读科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概念是否明确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之一,对概念的准确把握,是阅读中准确获取信息的前提。高考现代文阅读对“概念”的考查,更多的出现在自然科学类文章中,用来检测考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准确的识别能力。
如1993年高考第23题的“生物降解”,1996年高考第20题的“示范厂”、“小规模工厂”、“正式规模的工厂”、“小型厂”,1998年第23题的“转基因作物”,2003年高考第7题的“温室效应”等,都属于“概念是否明确”的理解题。高考关于“概念”的理解,在命题上大致有下列几种常见的类型。
1.混淆或偷换概念。命题者常常有意混淆概念的某些属性,把文中原有的概念随意迁换,或鱼目混珠,或张冠李戴。如1998年高考第23题,根据文意选出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弄清概念间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不妨用公式来剖析文中的概念:“转基因作物=移植外来(菌、虫等身上)的基因→产生额外特性(三抗性)的作物”。A将“外来基因”误解为“环境影响”;B则将“额外特性”与“外来基因”相混,混淆了两概念的属性;C说的是“新的杂交作物”,无根据。
2.转移概念。概念本身的一些因素如数量、质量、功能等一般是定性的,不能随意改变,命题者则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如1999年高考第19题D项“在发现HP之前,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动物体内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该题所要求的是筛选出认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观点的根据,而D项中说的是HP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出题者把“意义”当作“根据”,犯了转移概念的毛病。
3.概念表述不周。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内涵确定了,其外延也随之确定。命题者往往有意忽略某一概念外延中的细小因素,而使概念表述不周,导致以偏概全的错误。
学术概念在自然科学类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阅读这类文章必须首先理解这些概念,否则就不能读懂文章。概念理解题解题的关键是概念表述要明确,同学们可分别从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间的关系、概念属性上的差异等方面切入思考。
二、判断是否恰当
判断是运用概念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命题者常有意地把文本中没有的信息掺杂到文本的正确理解之中,有时则将原文的内容“改头换面”,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必须具有明察秋毫、去假存真的判断能力,不仅要准确地选出有关信息,还要善于甄别这些信息正确与否。命题者常从判断“形式”的如下方面来设置“干扰项”的类型。
1.单称与全称。这类型的设置一般是将阅读材料中对某事物部分的单称判断故意转述为对该事物全部的全称判断,或者反过来。如1993年高考第25题A项 “凡是称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产品都根本不能降解”,在转述时命题者把“部分(或大多数)”表述为“全部(凡是……都)”,又如1994年高考第25题C项,1998年高考第25题A项等。
2.肯定与否定。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