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方位阅读攻略--2004年高考新对策 <br>
近年来,高考语文上海卷对考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测试,阅读材料稳定在3-4篇,分值在47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150分的三分之一、阅读部分80分的百分之六十,是作文之外权重最高的部分。 这两年,《考试手册》将阅读能力的测试目标界定为“要具有认读、理解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鉴赏、评价的能力”。这三个层面、六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 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对自身母语的长期体验、感受、揣摩、领悟的潜移默化的积累过程。在这渐进之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阅读偏爱,造成了一种情绪化阅读,以个人的好恶来决定阅读质量。对有些文章,拒之门外,久而久之,这类文章便成了阅读盲区。 跨入新世纪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全方位的阅读兴趣,况且高考对考生阅读能力的测试也是较为均衡与全面的。因此建议即将升入高三的同学们增加阅读量,做题要适度,不要陷入题山题海,构建现代文阅读全方位的积淀策略,并具体落实于以下四条操作层面之中。 有种误解,认为不以教材作为阅读的测试材料,因此课文学了也没用,进入高三,时间珍贵,干脆就不教也不学了。其实课内范文,尤其是讲读课文应该成为温故知新、梳理语文知识、整合语文能力的极佳抓手,千万不能放手。可从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分类加以复习,并补充课外读物作举一反三的辐射迁移,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复习捷径。 品读中外优秀作家的经典名著,不仅因其文质兼美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而且因其经得起推敲,往往又成为高考命题的首选材料。这几年中,叶圣陶先生关于“真山假山”的赏析,柯灵先生关于“故乡小河”的抒怀,文艺理论大家王朝闻先生关于文艺创作的论述,当代美术家吴冠中关于“油画与国画”的评说,还有奥地利作家茨维格与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散文都曾作为高考语文的测试材料。但是同时因其文章的博大精深,也给考生带来相当的阅读障碍。如果平时有机会多接触一点,也会缓减考时的紧张氛围。建议不妨从梳理中国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作品做起,有计划地重视对中外优秀作家经典名著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