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9 14:15: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文言虚词几乎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今年也不例外,而且规定了18个虚词。文言虚词由于常见、灵活,不好理解,笔者通过归纳整理,总结出了一套办法。<br>
一、看语境。文言虚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语境包括语意和关系二个方面:<br>
1、看语意。理解虚词,不能只看“这个”虚词,还应看它所在的句子、句群,甚至于所在的段落,将词与词,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顺延的意思联成一片来思考,才能求得准确。通过语意来理解的虚词很多,尤其是“其”、“之”、“者”、“于”等。如:<br>
(1)  其势必不敢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br>
例(1)中的“其”用来限制“势”,不作副词,从上文看,缪贤犯了罪,打算逃到燕国去,当时燕国小而弱,赵国大而强,燕与赵结好,在这种情况下,缪贤至燕,必定会被“束”而送至赵,难逃死路,所以蔺相如有此一劝。“其”不能译成人称代词,只能译为指示代词“这”、“这种”。通过如此揣摩,“其”的意义和用法才算准确了。<br>
2、看关系。有些虚词在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时存在某种关系,或复句关系,或支配关系,或比较关系等,揣摩好了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出来了。常要揣摩其间关系的虚词有“而”、“以”、“于”等。例如:<br>
(2)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br>
(3)  (李氏子蟋)不拘于时。(《师说》)<br>
例(2)中的“而”连接“太守归”和“宾客从”两个词组,“归”和“从”两个动作同时产生,属于并列关系,“而”是连词,表并列,例(3)是主谓句,“拘”不是“李氏子蟠”而是“时”发出的动作,即“李氏子蟠不是主动者,而是被动者,“于、”表明“李氏子蟠”与“时”是被支配与支配的关系,是介词,表被动。<br>
二、看位置。同一虚词,放在不同的位置,其意义、用法也就不同,常见的有“为”、“也”、“焉”、“乎”、“矣”、“于”等。例如:<br>
(4)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br>
(5)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br>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