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63字,有指导意义
2005年16套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简析
张建民
2005年高考尘埃落定,繁花缤纷;现代文阅读更是情态各异,争奇斗艳。综观全国16套试卷大、小现代文阅读,试题样式多种、角度各异,能力考查全面。我们通过阅读的理解、分析综合、赏析评价三个层级做简要分析,以期从中找出试题的出题思路,探讨相应的答题技巧。
一、理解能力的考查
理解能力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词句含意的辨析能力,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
1.对文章主要说明对象(概念)的理解。一篇科技文总是围绕一个主要说明对象或重要概念进行解说。在解说过程中主要运用具体的事例、数字、专家的看法等探讨对象或概念的本质属性。小阅读的第一题也多从理解这些说明对象或概念入手,要求辨析试题列举的选项的是否符合文意。在判定这些选项时,要注意区分说明对象(概念)的本质属性,区分文中的语句哪些是在列举事物的表象,哪些是表述事物的根本特征。
如2005年全国Ⅱ卷的小阅读《植物睡眠之谜》的第一题: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绳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文章解说了植物的睡眠原因以及这种特性将要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第一段主要从植物叶子的运动的角度解说,第二段主要回忆了科学家对植物睡眠研究的历史,第三段详细解说了植物睡眠的原因。从对文章的理解中可以看出,选项A表述的范围太大,包括了植物叶片的运动、捕蝇草捕食昆虫等现象;选项C虽然表述了植物睡眠的特点之一——晚上,但缩小了植物的范围,把植物弱化为豆科植物;D项的错误和A相同。只有B项符合植物睡眠的两个特点:叶子闭合、时间是晚上。
由此可以看出,解答理解文章主要说明对象(概念)时,要通过具体的例子、专家言论等内容,区分文章内容对对象的解读是表象还是本质,是解说内容还是特点揭示等。
2.对文中词语语境义的理解。词语虽然有着固定的意义,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因为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思想等,固定意义发生了变化。比如使用了修辞的词语意义会有所变化。试题往往就从词语的概括义、语境义、情景义、指代义等进行设题,考查对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词语的理解。
如2005年湖南卷大阅读《贝多芬:一个巨人》的第三题:“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 。
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是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较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峰岭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断写下笔记。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水无天日的幽囚的小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反过来在另一方面,“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所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永恒”的字典意思是“永远不变、永远存在”,但文中的“永恒”却是指贝多芬具有的品质、特性。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把贝多芬具有抒情成分的语言转化为平实的语言,得出“永恒”指代的内容是“心里的音乐、大自然和他生的意志和高尚的精神等”。
3.对表情达意句子的理解。句子除表述客观内容外,还有支撑文章结构,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试题对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含蓄句、哲理句、过渡句、修辞句、总结句、复杂句或例说句等进行设问,要求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解说这些语句的含意。
如2005年全国Ⅲ卷散文阅读《张家界》的第一题: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一般的,回答语句的含意可以从三个角度思考:解说语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表达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