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大一轮3读3练:第11周(6份)
- 资源简介:
2017届浙江高三语文大一轮3读3练:第11周 Word版含解析6份
2017届浙江高三语文大一轮3读3练:第11周周1 Word版含解析.docx
2017届浙江高三语文大一轮3读3练:第11周周2 Word版含解析.docx
2017届浙江高三语文大一轮3读3练:第11周周3 Word版含解析.docx
2017届浙江高三语文大一轮3读3练:第11周周4 Word版含解析.docx
2017届浙江高三语文大一轮3读3练:第11周周5 Word版含解析.docx
2017届浙江高三语文大一轮3读3练:第11周周6 Word版含解析.docx
人为什么有利他行为
徐 贲
据报道,2015年10月11日晚,常州高速公路上一辆汽车撞上护栏燃烧,火光冲天,却不见车内有人逃出。后来才知道,车内的一家三口已全部被好心人吴晨嘉安全救出。吴晨嘉将人救出才5秒钟,汽车便发生爆炸。由此我想起了不久前美国媒体报道的一桩消息,伊利诺州75岁的退伍军人弗尔农(James Vernon)在图书馆担任义工教授西洋棋时,突然有一名手持猎刀的暴徒闯入教室。面对舞刀的暴徒,弗尔农空手夺白刃,将暴徒制伏缴械,虽然他自己被刺伤,但16名学生毫发未伤。
这两件舍己救人的事迹令人钦佩,是因为当事人做了一般人没有勇气去做的事情。舍己救人者被称为英雄,不仅因为他们勇敢,而且更因为驱使他们勇敢行为的是利他动因,而不只是为了自己保命。
人为什么会有舍己救人的利他行为?一般凭常识和经验的回答是,这是一种本能的,不加思考的良心行为。但是,人这种良心激发的本能利他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美国心理学家艾略特•索博(Elliott Sober)和哲学家大卫•威尔逊(David S•Wilson)合著的《为他人:无私行为的进化和心理》(Unto Others:The Evolution and Psychology of Unselfish Behavior)便是要从人类的进化来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个答案。
利他分为两种:生物利他和心理利他。生物利他是一种本能行为,如果一种行为损害行为者自己的利益而使他人受益,那就是“利他”。不会思想的生物也可以有生物利他,例如,蜜蜂为保护蜂巢蜇人后死去。心理利他则是一种动机行为,这种利他因有帮助他人的想法、冲动、情感(动机)而起。这两种利他之间的联系可能就是人类的进化。
在《人类起源》中,达尔文述及部落战争中的个人勇敢行为,他们为部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达尔文因此设想,如果个体竞争是一种以利己为原则的自然选择,那么,舍己为群的利他特点不能用同一群体中个体竞争的自然选择来解释。所以他提出了“群体选择”的假设。
蜇刺后死去的蜜蜂、自己不育后代的工蚁、人类舍己救人的道德行为之所以在进化过程中产生,是因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使然。进化的利己特征只是在个体层面的自然选择中形成的,而在群体层面的自然选择中则会产生利他的特征。尽管达尔文只是稍微提到了群体选择,但在进化心理学的“现代综合”(Modern Synthesis)时期(约1930—1960),这
……
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周国平
一
人分两种,一种人有往事,另一种人没有往事。
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流逝无比痛惜,因而怀着一种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
世上什么不是往事呢?此刻我所看到、听到、经历到的一切,无不转瞬即逝,成为往事。所以,珍惜往事的人便满怀爱怜地注视一切,注视即将被收割的麦田,正在落叶的树,最后开放的花朵,大路上边走边衰老的行人。这种对万物的依依惜别之情是爱的至深源泉。由于这爱,一个人才会真正用心在看,在听,在生活。
是的,只有珍惜往事的人才真正在生活。
没有往事的人对时光流逝毫不在乎,这种麻木使他轻慢万物,凡经历的一切都如过眼烟云,随风飘散,什么也留不下。他根本没有想到要留下。他只是貌似在看、在听、在生活罢了,实际上早已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
二
珍惜往事的人也一定有一颗温柔爱人的心。
当我们的亲人远行或故世之后,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百般追念他们的好处,悔恨自己的疏忽和过错。然而,事实上,即使尚未生离死别,我们所爱的人何尝不是在时时刻刻离我们而去呢?
浩渺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一个生灵与另一个生灵的相遇总是千载一瞬,分别却是万劫不复。说到底,谁和谁不同是这空空世界里的天涯沦落人?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经习惯了和你所爱的人的相处,仿佛日子会这样无限延续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头一惊,想起时光在飞快流逝,正无可挽回地把你、你所爱的人以及你们共同拥有的一切带走。于是,你心中升起一股柔情,想要保护你
……
[名人小传——容闳]
容闳(1828.11.17—1912.4.21),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闳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容闳:睁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
据统计,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3.97万人,足迹遍及欧美、新加坡、日本等。今天的他们可能想象不到,一百多年前他们的“先行者”是在怎样的一种情况下拉开了中国留学的帷幕。
1872年,清廷派遣30名幼童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官办留学的序幕。这一官办留学计划的主要倡导者容闳早在1854年就拿到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学位,成为中国获得美国大学学位的第一人。
1854年是什么概念?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国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一丝门缝,先进的士大夫开始懵懵懂懂地睁眼看世界,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天朝大国的梦幻之中,被“华夷之辨”的旧思维桎梏。而容闳,当时不仅受到近代西方科学教育的训练,拥有了近代的知识结构,更拥有了近代的人格和理想。可谓“草根”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入读耶鲁大学拿到学士学位
容闳之所以能在160多年前就只身赴美留学,得益于他的家乡。容闳的家乡香山南屏(今珠海市南屏镇)与澳门仅一水之隔。其时,澳门为葡萄牙所占已有数百年历史,香山民众耳濡目染西方传教士文化,对于西夷早已见怪不怪,因此能够较容易卸下“华夷之辨”的心理负担。
容闳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走入澳门马礼逊纪念学校,展开自己非同寻常的求学之路的。容闳家境贫寒,到澳门读书并不是主动选择,一个主要原因是该校免收学费,家里也希望“得一翻译或洋务委员之优缺”糊口。容闳在马礼逊纪念学校遇到了改变其一生命运的美国教育家布朗先生。1847年,19岁的容闳随布朗先生到了美国。1850年,容闳进入耶鲁大学;1854年,获学士学位。
容闳被视为中国留美第一人,更有“中国留学生之父”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