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储备(7份)
- 资源简介: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2古代文言文阅读 相关知识储备 新人教版)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 古代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储备1 (新人教版).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2古代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储备2 (新人教版).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2古代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储备3(新人教版).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2古代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储备4(新人教版).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2古代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储备5(新人教版).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2古代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储备6(新人教版).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2古代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储备7(新人教版).doc
学案•相关知识储备
文言诗文背诵篇目集锦
初中必背篇目50篇古文部分
1.《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学案三•相关知识储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1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版权所有
【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先生,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
【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 《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兼称】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将籍贯和名与字兼称。
2古代职官
【爵】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
……
学案五•相关知识储备
一 常见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做状语
现代汉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做状语外,其他名词做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者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做状语的情况却很普遍,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等。例如:
①朝(在早上)济而夕(到黄昏)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②既东(向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向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③君子博学而日(每天)参省乎己。(《劝学》)
④上(在地上)食埃土,下(在地下)饮黄泉。(《劝学》)
2.使动用法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该活用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它实际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动+兼+动+宾(或无宾),现在则简化为主+动+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应恢复成兼语式。例如:
①徐孺下(使……放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使……为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3.意动用法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该活用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强调主语对宾语的主观感受或认识。翻译时可按这个格式:主+以(或“把”)+宾+为(或“看成”或“当作”)+表意动的名词。例如:
①孔子师(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以……为鉴)之。(《阿房宫赋》)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把……作为宾客)其父。(《伤仲永》)
4.做动词
在文言文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被用作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名词用作动词后,原有的名词意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例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②子孙帝王(称帝称王)万世之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