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15份打包)
- 资源简介: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15份打包)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一:《论语》第一章解读.doc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八: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doc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c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九: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doc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六:《论语》之“交友之道”.doc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七:君子好学之道.doc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doc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doc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十二:用行动谱写“知礼”的乐章.doc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十三:细读〈论语〉 悟学习方法.doc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十四:穿越千年的教诲—谈《论语》中的学习态度.doc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十五:读《论语》思孝道.doc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十一:德才兼备方成正果.doc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四:以“君子”自励.doc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五:学习的目的-“为己”还是“为人”.doc
《论语》精要解读之一:
《论语》第一章解读
引言: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打开《论语》来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一个2000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
今天我们推荐给同学们的是《论语》第一章中开宗明义的几句话。
本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并名列第一。孔子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伽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他的思想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大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孔子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已浸透到到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之中。所以,《论语》一书不是值不值得读的问题,而是必须得读。
我们今天推荐给大家的《论语》中的这几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是孔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流露和写照。我们首先要吃透“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学,就是求学,接受教育。学习的目的是各种各样的,有人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借以糊口;有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层次。孔子学习的主旨是为了做人(修身),也为了做事,做学问。他念念不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同时争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便确立了学习的志向和做人的目的。
“学而时习之”,就是对学习采取无时而不学、无处而不学、无事而不学”的积极态度。这样随时、随处、随事都在学习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能得到启发、得到教益,因此日有进功,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快。作为学生就是要这样,无时无处无事而不学,多学习多研究,不断完善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使自己在成长中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对于‘学而时习之’这句话,过去经常有人翻译为‘学习了而时常温习’,片面地理解为复习功课就是快乐,忽略了孔子一贯所重视的学以致用的思想。孔子的学以致用,注重一个人在思想方面的成熟。即要把老师所讲的道理,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对照和观察,自己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是否都能够做到。最主要是观察自己每时每刻的意念是善的,还是恶的,当达到纯善的境界时,也就是‘仁’了,永恒的快乐也就出现了。所以只有学习和实践同时并重,才能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
……
《论语》精要解读之五:
学习的目的-“为己”还是“为人”?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的名言,至今我们耳熟能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告诉我们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思结合的重要性;“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启示我们随时复习,新旧结合,融会贯通……《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智慧如丝丝春雨,滋润我们的心灵。那么我们为何而学,《论语》又是怎样谈论学习目的的?
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所谓“为已”即学习的目的是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学”要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赏。以为已否定为人,意味着儒家将学习的目的指向自我,通过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正是儒家哲学的价值取向。这对生活节奏比较快的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
现实生活中,许多时候,我们是“为人”而学,读书更多的是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或是为了给父母一个可以交代的分数,或者只是想快速达到某个目的,获得某种承认,或是为了获取一份体面地工作。这些本身无可厚非。但当我们为此狼吞虎咽学习时,强烈的功利色彩使我们很难欣赏到知识山峰在千折百回中的美感,学习成了只求结果,而忽略过程的事情,最终使我们自己成为思想的侏儒,流水线上的产品。这种功利化的读书也很容易使我们失去学习的乐趣,就像明明是一盘盘美味佳肴,我们不动用自己的味蕾,仔细地品味,只通过某种方式分解出营养元素注射到我们的身体里,这已不是享受,而是一种惩罚,凭此,要达到很高的学习目标,是不可能的。
而孔子提出的“为己之学”则可以克服这些弊端。
首先,“为己之学”是为了人的自我完善。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求道正是为了人格的自我完善。孔子把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四个目标三个是人格方面,而学习是这三者的载体。儒学大师荀子提出“君子之学也,美其身”(《 荀子•劝学》)。这里的“美其身”,就是“为己”,是人格的提升与完善。新教育实验的倡导者朱永新教授也说:“一个人精神的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这些都是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学习,我们应变得越来越聪慧,而不是越来越迂腐;通过学习,我们应变得越来越从容,而不是越来越浮躁;通过学习,我们应变得越来越单纯,而不是越来越复杂。学习开发我们的生命,知识和智慧指引我们识别美丑善恶,使我们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向前拓展;哲人的思想涤荡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而宽广,坚韧而坚强。有一句话说:当你把学校所学的知识都忘记了,剩下的才是你所真正学到的。这些剩下的就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和完善的品格,这些是我们终身的财富。
其次,“为己之学”的过程是品味知识之美的过程。论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要“引而不发”, 书要靠你自己去读,去思考,对知识要有一种渴望,一种追求,学生与老师之间是平等的讨论;每读一本书的过程,也是与书中的思想交流,以补充和修正自己的思想的过程,而不是在这个过程中盲目地吸收。课堂上,是不
……
《论语》精要解读之八:
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可以说这个思想是《论语》的中心思想,也是孔子做人的总原则。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就是我们首先要真正从内心去对他人好,能够发自内心的包容,理解他人;其次,仁者就是要心存大志。于丹老师说过,当我们心存大志便会有理想,有了理想、大志向,就不会计较身边的一些小事,就不会被一些锁事累倒或绊倒,我们的心灵就会变得更加辽阔。像庄子笔下的鲲鹏一样,翱翔于九天,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来关心鸟雀们的嘲笑了。智者不惑,智者知人,真正的的智慧首先是能够判断是非和判读自己的心,做到宠辱不惊,用智者的心去体会他人的困难。勇者不惧,就是要我们用内心的镇定去面对身边那些不顺心、不开心的事情。
一、仁者不忧,仁者为什么不忧?因为仁者爱人,爱人就是真诚地本着一种善良去对待别人,这种大爱就是仁。我们可以想一想,当一个人不断地把你的爱像光茫一样放射出去帮助他人的时候,我们当然是有力量的。小的困扰怎么能对我们的生命造成伤害呢?其实一个人有能力去施与的时候,世界给他的机遇是无边无际的。
在这个世界上,要真正做到内心的坦然,拥有一种仁义的大胸怀,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忧思、担忧,这一切都来自于内心的仁厚。由于仁厚宽和,所以你就可以不去计较生活中的很多细节,由于心怀大志所以你就不必纠缠于这个世界给你的小的得失。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时老师对你的要求严格一点,或者有时批评的重一些,你会不会对老师心生怨恨?与同学产生一点磨擦,闹了一点不愉快的小事,你会不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怨恨与过分的计较又会给你的学习带来什么?
孔子认为善良是做君子的第一个标准。学会仁爱,就能学会包容,用一个宽广的胸怀容纳他人的错误,你就不会太计较外在世界对自己的影响,哪怕风吹雨打,哪怕雷电交加,我心如一。把全部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完成自己内心的自我提升,自然就不会有忧愁。
同学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当你面对他人的缺点和不足时,你是否想到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会怎样做?对于同学心情不好时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你是否愿意多给人一点宽容和理解?当有的同学屡次违反学校规章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