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结构,赏诗歌——古典诗歌鉴赏指导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抓结构 赏诗歌
湖北省云梦县第一中学 湛保军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注重诗歌的起承转合。“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渔隐丛话》)“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 “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 (沈谦《填词杂说》)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 (刘熙载《词概》)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因此,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入手,就能获得解读诗歌意旨的一把钥匙。
首先请看2002年高考题(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人情。
这是一首深合起承转合体式的脍炙人口的七绝。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如平地春雷破空而来,一个“飞”字,振人心魄。起句直露且显豁。承句“散入春风满洛城”句式和节奏转入从容和舒缓,既使文章的章法张弛有度,又进一步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实体形象,就像是一个可人的小精灵一般煞是可爱。“此夜曲中闻折柳”,却是陡然一转, “闻”字,不仅点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而且,更是用“折柳”一词点染了一种场景,一种情绪。“何人不起故人情”以一句深情的发问关合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而高考题的题眼就设在第三句的“折柳”上。
那么,我们怎样抓住诗歌的结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