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10/5 9:03:3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960字。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
  【考点阐释】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这一考点知识面较广,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通过对近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来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仍然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没有就句式单独设题,而是将这一知识点设置于文言句子的翻译中,通过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来检查考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考生在做文言文翻译时必须注意其中是否有特殊句式这一知识点。
  【答题方法】
  一、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是”表判断,古汉语常常不用“是”来表判断。主要结构形式有下列几种:
  (1)用“者……也”表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如: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二)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暴见于王。”
  (4)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代词“何”前置作宾语。翻译成:“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代词“余”前置作宾语。翻译成:“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