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120字。
试题大“变脸” 变中有不变
——2005年高考语文卷的认识及近三年的对比解析
成都三十八中学 杨文光
见到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全川的考生和教师没有几个不大呼意外的,因为今年四川所用的全国卷Ⅲ,无论是考点覆盖还是测查重点,无论是试卷小结构还是赋分情况,都与2003年全国卷、2004年四川所用的全国卷Ⅱ有很大的变化。对此该如何认识,本文试作小析(只限于四川卷)。
一、试题大“变脸”
与2003、2004年的高考语文相比,今年的语文卷变化之大,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认识:
1.试题的总题量(考点覆盖、题目数量、总阅读量)发生了变化。
具体地说,2003年Ⅰ卷13个考查点,Ⅱ卷11个考查点,共24个考查点;2004年Ⅰ卷13个考查点,Ⅱ卷10个考查点,共23个考查点;今年Ⅰ卷10个考查点,Ⅱ卷11个考查点,共只有21个考查点。总题目数上,由2003年的26个、2004年的25个减为今年的21个。总阅读量亦逐年减少约300字。
2.试卷Ⅰ、Ⅱ卷分值和主、客观题比例发生了较大变化。
2003年,Ⅰ、Ⅱ卷之比为45:105,约为1:2.33;2004年,Ⅰ、Ⅱ卷之比为42:108,约为1:2.57。今年Ⅰ、Ⅱ卷之比则为30:120,达到1:4。与2004年相比,今年Ⅰ卷减少12分加于Ⅱ卷中。今年主观题比2004年减少5个题共16分,客观题增加16分,主客观题比例达到1:4,实现了真正的主客观分离。这样一来,学生猜对答案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筛选、整合、分析、归纳、概括、理解、表达等综合能力要求大大提高。
3.试卷内部编排发生明显变化。
今年Ⅰ卷没有出现2003、2004年曾出现过的语音、标点、科学类文章的推断与想象、文言实词的考查。被《考试大纲》去掉了星号并且考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文学常识内容,也没有出现在今年的试题中。Ⅱ卷文学作品阅读中,自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后就一直存在的选择题消失了。同时,古文译句在2004年增加3分的基础上,今年再次增加了2分;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分别由2002年定格以来的6分和4分增长为8分和5分;文学作品阅读由多年稳定的18分上升为22分;语言表达部分也上涨了3分。这样的编排表明,高考试题的考查重心在向客观题倾斜。
4.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与关注更加强化。
2003年,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第11—18题,共8个题,30分;2004年,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第11—17题和第24题,共8个题,34分;今年,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第8—13题和第19、20题,共8个题,44分。三年之间增长14分,这个变化很值得关注。
5.考查侧重点有了新变化——落实基础、注重常用、强调具体。
与前两年相比,今年有这么几个方面很突出:
①今年的试题对语言基础知识的考查更平易。2003年第1题的“豢养”“盥洗”“乖戾”“霰弹”,2004年第1题的“啜泣”“拾掇”“泥淖”和第2题的“懵懂”等,都较生僻;但今年则只有第1题的“怅惘”略显生僻。
②对词语积累、理解与运用的考查更倾于常见常用。2003年第3题的“莅临”与“亲临”之别,2004年第3题的“蜕化”与“退化”之别、“难免”与“不免”之别,都有较高的难度;今年的第2 题则很容易进行的词语辨析。
③对阅读的考查更强调落实关键词句,考查具体分析能力。除古诗词鉴赏外,2003年的阅读题14个题干要求中,两次提到“全文”(“联系全文”、“从全文看”),1次说“对这篇散文的赏析”,而明确要求落实到具体文段的只有两处;2004年的阅读题13个题干中说“根据文意”“根据文章”“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通观全文”“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各1次,更要求注重全文整体,而明确要求落实到具体文段的也只有两处;今年阅读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