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古代文学常识积累
- 资源简介:
约5320字。
高三古代文学常识积累
Ⅰ例题
【例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答案】A“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例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合”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它指曲意逢迎。
B.“舅姑”指丈夫或妻子的父母,在本文指的是丈夫的父母。
C.“国家”在古代有国家和帝王别称两个意思,在本文中是前一种。
D.“易”指的是《周易》,它是儒家重要经典,是六经之一。
【答案】C从文章来看,此处的“国家”应是帝王别称,指皇上。
2015年高考模拟题文学常识归纳
1.(15’沈阳一监)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事务。
D.“桎梏”,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梏。
【解析】D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桎。
2.(15’贵阳监测)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代,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词语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解析】D宿儒是年老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期从事某种工作的。
3.(15’唐山一模)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解析】A内艰指遭遇母亲丧事。
Ⅱ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