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有的放矢——2014年高考文言文实词理解题解析
- 资源简介:
约6650字。
厚积薄发 有的放矢——2014年高考文言文实词理解题解析
纵观近三年的高考命题,虽然文言文试题的选文材料都来自课外,但所考实词绝大部分为新课程六套教材文言课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并且考查的重点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知识点上。
为了帮助同学们增加知识储备,培养思维品质,提升判别能力,我从2014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遴选出极具代表性的考题,以说明高考命题专家在文言实词释义题设题考查的重点和命题方向。
一、考查重点和命题方向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文言实词考查的最主要的一个知识点,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
例1.(2014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习知山川道径 素:向来
B.将论囚 论:讨论
C.持府县短长 持:挟制
D.卒之付御史决 决:判决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论”是一个常见的文言实词,词义非常丰富,有“讨论”“学说”“评定”“定罪”“按照”等意思。B项中的“论”在古代确实具有“讨论”之意,但在此句中“讨论”一义讲不通。因为在这里,根据阅读材料的上下文来看,王甲杀人一案,刘敞看案卷觉得有冤情,他将此案交付户曹杜诱,杜诱不能查实平反,反而强加罪名,将要批决定罪。因此这里的“论”应该是“定罪”“批决”的意思,从“论”字后带了一个“囚”字大概也能猜出与“定罪”有关。
温馨提示:不可脱离语境。一词多义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历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基本上都会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从逻辑上去推测词义。而考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凭识记猜测,完全忘记了“语境”二字,从而导致失分。尽管文言实词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它只有一个意思,如果长期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来解词,就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弄懂文意,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二)古今异义
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词义完全相同;二是完全不同;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等。特别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种貌似现代汉语双音词的一些词语容易造成错觉,使人望文生义,把它们当作一个双音节词语看待,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如:
例2.(2014年高考安徽卷第4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
B.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