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500字。
高考诗歌鉴赏的几种准备
高考中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的设置体现了高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体现了对人文的关怀,同时诗歌鉴赏对鉴赏者的要求较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更主要的是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具备一定传统文化的底蕴。因此,在复习应考中,应从“根”入手,锤炼鉴赏的“内功”。
一 认知古典诗歌传统的创作原则
借景抒情是古典诗歌的主要表达方式,也是历年来高考诗歌鉴赏考察较集中的一类题材,全方位了解借景抒情诗,整体把握此类诗歌,尤其是熟悉诗歌中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方式,对考生来说无疑是必要的。下面试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遵循比兴传统,由景及情是诗歌结构顺序的主流。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唐人诗歌尤重比兴,以景抒情,由景及情就成为诗歌的主要行文结构。
例1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首联和颔联以登高临望起兴,勾勒了有声有色的画面般的境界;颈联与尾联即景道情,内蕴于前面景物中的悲凉情绪便滚滚而出。登临而感慨,诗人完成了一个由景及情的心理历程。这样的诗篇举不胜举。
但是“诗无定格”,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景与情的关系,在诗歌中,景毕竟仅为情的载体而已,为情所驱用,不能因为结构的限定而影响情感的抒发,所以,诗歌的结构亦应随内容而变动,因情而灵活。
例2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不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开篇一句“徙倚欲何依”就点出了彷徨无依的苦闷心情;中间两联写景,秋之荒凉与牧歌的闲静互为映衬,蕴藉着诗人于淡淡的苦闷中夹杂着安然恬静的悠闲乐趣;结尾慕羡古人,诉说自己现实中的孤苦无依,缘景抒情。全诗首尾写情,中间写景,情与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合二为一。
因此,整体把握写景诗,必须要熟悉诗歌的行文思路,既要知道一般的思路,同时也要真正的走进诗歌,对写景与直接抒情有一定的确知能力,这样才能读出诗歌的个性。
(二) 谐与曲--情、景调配的两种主要手段。
谐即和谐,是指情与景的和谐,追求情与景的和谐,为情感渲染和谐的存在环境,使情景交融,是诗歌追求的目的。古人往往借秋之肃杀表现孤独、寂寞,或怀才不遇或思乡离别等悲苦;以春之生机写青春年少、壮志抱负等欢娱;以壮阔、浩淼写豪情;以淡雅、清幽写闲适,等等。
例3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诗中秋夜雨后的清静幽美、纯洁无瑕的自然图景与诗人的悠然自得、迷恋山林的情怀统一在一起,为我们营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和谐境界。
但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忽视的古典诗歌用“曲”的一面,所谓曲,即反常,表现在景与情上往往是二者的反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⑴ 以乐景写哀情
例4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乐人之景,却引出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人之情。这种写法在古典诗歌中是常见的,如柳永《雨霖铃》,词的结尾“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虽云“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