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0字。
对高考语文命题评价的研究
高考语文命题是考试的核心环节,它包括语文试题的设计和试卷的编制。试题的设计和编定需要命题者深厚的知识功底和熟练的命题技巧。并且语文高考命题是一项复杂、繁难的智力劳动,既要确定考试目标、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编制考试计划,又要实施预测,数据处理等等。再者,语文高考又是对母语学习的测试,必须符合汉语文的特点,那些偏难或偏易、偏深或偏浅、过细或过粗、过繁或过简的、背离了语文科的基础功能的试题,不能体现全面基础性;同时语文考试必须和实际应用、社会实践相结合,要符合时代、社会对语文素养的需求,体现广泛的社会应用性。因此,高考语文命题要恰如其分地符合各种要求确非一件易事。
正因为这样,各种媒体对高考语文命题的评价就很多,见仁见智,褒贬不一,其中许多评价根据事实说话,切中肯綮,但是,不少评价言过其实,缺少起码的科学认真的态度,这次语文教改大讨论就是这样。他们更多的是非议批评,抑或责难抨击,把目前的高考命题进行了普遍的否定,那么目前高考语文命题到底是怎样一个现状呢?我们不妨先对这些评价作几点概括,然后依据命题的基本事实作点剖析研究。
评价一:考试试题内容“热衷于知识,热衷于解剖,缺乏思想性,没有人文性”,“整个一张试卷就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大拼盘。”①;考试内容覆盖面过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考查内容偏颇失衡”,现代文阅读题内容出现专业化倾向,内容如古文化探源、诗的哲理、基本粒子中的中微子、智力结构模式、地球外的文明讯号、贝多芬乐式、应激激素和迷走神经等等。“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检测的信度和效度”②,概言之,试题内容散偏。
评价二:考题难度太大。现在的语文高考试卷。难到“鲁迅、巴金、郭沫若肯定答不上来的程度”,并且“产生了很大的负效应”,“一是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二是不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转移。”吴祖兴先生还总结了高考语文试卷是如何化易为难的“方法”,即“以简入繁法”(简单的提问复杂化),“雪上加霜法”(一般问题放在专业性文字中),“无事生非法”(使简单的考题成为“陷阱”),“吹毛求疵法”(忽视语言的模糊性,用“显微镜”排考生答题中的毛病)③。一言以蔽之:语文高考试题难。
评价三:题型过于标准、单调、机械。引进所谓标准化试题逼着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不允许学生有思考想象的余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活力。选择题中设置的干扰项,“或无中生有,或形似神非,或模棱两可;或以偏概全,或因果颠倒,或真假掺杂,或偷换概念……在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价值呢?”④因此,有人毫不客气地要求废除猜谜式的所谓标准化。也就是说,现在的高考语文题型既死又怪。
评价四:命题方式开放度不够。客观题不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忽视语文的综合性而突出知识的分解,忽视语言的模糊性而过分地强调精确性,”⑤它只能反映思维的结果,难以反映思维的过程,无法真正反映考生的语言操作能力。因此,有人主张采用传统的主观题,便于真实地反映学生自己的语文功底。更有甚者认为,“高考语文主要考一篇作文”⑥,理由是作文是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文革以前的高考语文,主要就考一篇作文等等。
语文教学的圈内外人士对高考语文命题颇多微词,因此,他们大声疾呼:“语文试题要大刀阔斧改,不要慢慢来,因为指挥棒已经指挥失常,非改不可!”⑦高考语文命题已成为大力推广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是学校教育的“万恶之源”,有人甚至激进地呼吁取消高考,不取消这根“指挥棒”,学校改革就不可能或很难进行。的确,高考语文命题存在着许多弊端,客观上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这是不容回避的。但是,如果因噎废食,在倒掉脏水的时候把孩子也泼出去了,这是简单粗暴的做法,与语文教改的推进背道而驰的。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作为一种评价手段,我国现代语文考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并且将更进一步地发挥引导中学教学,有利于高校选拔的功能。我们更应该看到,许多人其实不是很懂考试,不知道考试为何物,不懂考什么和怎么考,对考试结果也不分析和评价,而在奢谈改革,这对考试改革是徒劳无益的。任何改革,只是革新,不是革命。传统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