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题审题策略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11/8 15:04:47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670字。

  例说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题审题策略
  肖立俊
  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对于表达技巧的考查,历来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此类题上失分较多,究其原因除了没有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表达技巧的相关术语外,更重要的就是审题不清所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审准题目相关信息和要求,是答准答好题目最关键的一步。下面结合实例对古诗词表达技巧题的审题策略作一探讨归纳。
  一、审题目类型。
  根据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题型和暗考题型。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或“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等提示信息的。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等用语来提问的。因此,弄清楚题目类型,尤其要弄清楚是否是暗考题型,可以避免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等错误。
  【例题】(2009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从题干信息“怎样写景”来看,此题是暗考类型的,考查的是有关写景的表达技巧。所以,答此题时要从表达技巧的范围来思考。具体来说,可以从景物的描写技巧入手。景物描写的技巧与角度主要有: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光色态,粗笔勾勒、工笔细描,比喻、比拟、夸张、通感,对比、衬托、烘托、渲染,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就第二联内容来看,主要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景的。
  【答案】第二联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景的。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二、审题干要求
  题干要求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的,即题干中已经明确说明或规定了的要求;一种是隐性的,即题干中没有明确交代隐含在题目中的要求。如果有隐性要求,就一定要结合题干信息仔细揣摩并挖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答题有的放矢,要点齐全。
  【例题】(2009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此题的显性要求是点出了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从“最突出”一词可以看出只需要答出最主要的一种即可。从“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来看此题的隐性要求有三点:一是上阕和下阕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一样的;二是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体现的;三是要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