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常用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收编<br>
职教大纲常用文言虚词12个:<br>
而<br>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转折连词,却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br>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转折连词,却 《六国论》苏洵<br>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却 《六国论》苏洵<br>
不敢言而敢怒。——转折连词,却 《阿房宫赋》杜牧<br>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顺承关系的连词,不译 《劝学》〈荀子〉<br>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表顺承关系,并且 《劝学》〈荀子〉<br>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递进 《劝学》〈荀子〉<br>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同“尔”,作代词。 《促织》蒲松龄<br>
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 《项脊轩志》归有光<br>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你 《促织》蒲松龄<br>
骊山北构而西折——然后,表承接关系 《阿房宫赋》杜牧<br>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关系 《劝学》〈荀子〉<br>
谁得而族灭之?——连词,来 《六国论》苏洵<br>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就,表顺承关系。 《六国论》苏洵<br>
乎<br>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相当于“于” <br>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表疑问 《师说》韩愈<br>
乃<br>
使杞子、逢(páng)孙、扬孙戍之,乃还。——于是,就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br>
月余,到乡还家,乃访于洞庭。——就 《柳毅传》李朝威<br>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乃,才无乃,只怕(表推测)<br>
《勾践灭吴》〈国语〉<br>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br>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才 《鸿门宴》〈史记〉<br>
又六七里,乃止。——才 《柳毅传》李朝威 <br>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副词,竟然 《师说》韩愈<br>
毅怪视之,乃殊色也。——竟 《柳毅传》李朝威<br>
其<br>
吾其还也。——还是,表商量语气。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br>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难道,同“岂”表诘问<br>
《勾践灭吴》〈国语〉<br>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问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br>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表反问 《祭十二郎文》韩愈<br>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及邪?——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br>
《祭十二郎文》韩愈<br>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非其真邪?——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br>
《祭十二郎文》韩愈<br>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br>
《祭十二郎文》韩愈 <br>
彼苍者天,曷(何)其有极(尽头)!——语气助词,表示揣测《祭十二郎文》韩愈<br>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语气助词,表示揣测 《祭十二郎文》韩愈<br>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那些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br>
且 <br>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况且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br>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况且 《六国论》苏洵<br>
不出,火且尽。——将要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br>
所<br>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代词,这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br>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结构助词,“…的事物”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br>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不忍视。——代词,“之人” 《柳毅传》李朝威<br>
为<br>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介词,替,给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br>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鸿门宴》〈史记〉<br>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被 《过秦论》贾谊<br>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掳)——被 《鸿门宴》〈史记〉<br>
吾属今为之虏也。——被 《鸿门宴》《史记》<br>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 《六国论》苏洵<br>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 《伶官传序》欧阳修<br>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对 《鸿门宴》〈史记〉<br>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替制定,作 《鸿门宴》〈史记〉<br>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鸿门宴》〈史记〉<br>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br>
以<br>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br>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因为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br>
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六国论》苏洵<br>
洎(jì)牧以谗诛。——因为 《六国论》苏洵<br>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也。——因为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br>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 《小石潭记》柳宗元<br>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br>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因(此)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br>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因为 《病梅馆记》龚自珍<br>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因为 《陈情表》李密<br>
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来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br>
举(之)以与人,如弃草芥。——连词,来 《六国论》苏洵<br>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来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br>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之)为,把它作为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br>
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介词,把 《鸿门宴》〈史记〉<br>
以尔车来,以我贿(财物)迁。——把 《卫风•氓》〈诗经〉<br>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介词,拿 《六国论》苏洵<br>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br>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br>
成以其小,劣之——认为 《促织》蒲松龄<br>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按照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br>
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 《逍遥游》〈庄子〉<br>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凭着《六国论》苏洵<br>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 《逍遥游》〈庄子〉<br>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用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br>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 《六国论》苏洵<br>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用 《柳毅传》李朝威<br>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用…的方法 《六国论》苏洵<br>
至丹以荆卿为计,使速(招致)祸焉。——用…的方法 《六国论》苏洵<br>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相当于“地”,连接状语和谓语《归去来兮辞》陶<br>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相当于“地”,连接状语和谓语《归去来兮辞》潜<br>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相当于“地”,连接状语和谓语 《六国论》苏洵<br>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相当于“而”,表示并列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br>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表并列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br>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泽以犹欢。——相当“而”,有转折意 《滕王阁序》王勃<br>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国君)以何年。——相当“而”,有转折意《滕王阁序》王勃<br>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而,“才”的意思 《六国论》苏洵<br>
于<br>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对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br>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 《师说》韩愈<br>
于是余有叹焉。——介词,对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