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八)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11/27 10:36:12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1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900字。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八)
  表达方式——触景生情
  高三语文备课组 不知春秋
  一、考点分析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了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触景生情与借景抒情的主要区别在“触”和“借”上,前者遇到景物往往是无意的,由于某种景物的触动而产生了某种情感,后者强调的是有着某种情感不好或不愿直接表达,而借助某种景物来传达。如唐朝诗人刘长卿的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精美如画,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让人回味,诗人正是借这幅意境深远的画面寄托,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在人难以成寐时,忽而传来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从而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怀。其他如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发现今夜的露更白,顿生寒意中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王昌龄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忽见陌头柳色引起了少妇的联想与感触——蒲柳先衰,青春易逝,从而表明闺怨的主旨: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的景色触动了游子的心,从而引发了游子的思乡怀人。本考点在近几年中较常见,如2002年全国卷、2004年浙江卷、2005年广东卷。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菩萨蛮   何满子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褛,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二、应考锦囊
  (一)提问方式:
  本诗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某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