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分析概述”题误因例析
一、人事不清,张冠李戴
命题者编制试题时,故意把甲人当乙人,把甲做的事加在乙身上或把对甲做的事说成对乙所做,从而造成干扰,引起错解。
例如2004年高考天津卷第14题D项:“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对照原文,选项中的“并封他为任城王”是明显的张冠李戴;此时曹操(文中的太祖)已“崩”,封曹彰为任城王的应是文帝曹丕。考生只要细心一点,就不难判断出。
再看2000年高考第16题C项:“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该项的问题在于是谁将途中之事告诉了胡质,是帐下都督,还是胡威?细察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诉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均是瞒住胡质的。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一白质”(即“后来通过别人,全都告诉了胡质”),并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而C项却说成是帐下都督“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而“弄巧成拙”,明显是张冠李戴,不合文意。做此类题时必须认真阅读原文,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何职做了何事,才能信手拈来,准确答题。该类型题还有2004年湖南卷第14题D项、2002年春招第15题、2001年高考第15题2000年高考第15题等等。
二、时事颠倒,前后杂糅
命题者有意思地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职官里发生的事搅乱混编在一起,以致于把发生在甲时甲地甲职的事说成在乙时乙地乙职做的,从而造成干扰,影响答题。此类与前一类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同而时事不同。
例如2004年全国高考甘肃卷第14题A项:“吴隐之学识渊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侍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此项错在“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的表述 上。从原文可知,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之时,韩康伯官职是太常卿,尚未担任吏部尚书;而且康伯之母告诫韩康伯的是“汝若成铨衡,当举如此辈人”,意思是“你如果能做吏部尚书,应当举荐吴隐之”;再加上后文“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的表述,明确告诉我们此时韩康伯才当上了吏部尚书。这是命题者有意思地前拉后扯,颠倒时事,干扰考生的。考生还是细心为妙。
再看1999年高考第16题D项:“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生命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此项在事件的叙述上和在时间的顺序上都有混乱之处。依据原文,郡内受灾,苏琼冒着获罪的危险贷粟救灾,是在做南清河太守时的事;而他“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是后来“迁左丞,行徐州事”以后的事。此处把两件事混为一谈,说他谢绝善意劝告的目的是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是冒着获罪的危险,显然是错误的。此项前后杂糅,颠倒时事,很容易致误。
三、歪曲概念,混淆是非
命题者人为地把甲概念曲解成乙概念,或者文中主人公本来是这个意思,选项却解说成另外的意思,把好说成坏,把小错说成大错,把想法说成行动等,从而造成干扰。这主要是由于考生不能准确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而致误。
例如2004年全国高考山东卷第14题D项:“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此项中“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属对原文“尝竟不见用”的曲解。“尝竟不见用”的意思是说“孟尝最终没有被任用”;“竟”是最终的意思,而不作“竟然”解;“见”在这里表被动。对这种无端的歪曲概念,淆乱是非,考生只有准确理解原文信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再如2002年高考第15题 D项:“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原文“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是李广自己说的话,刀笔吏是指诉讼的官吏,原句意思是“不能再去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而非“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这亦属明显的误解概念,造成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