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高考对联试题复习指导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2/28 13:59: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30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强化文化积累,巧解对联试题
————2005高考对联试题复习指导
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海安分校普高部  汪宝玉 226600
我国传统文化浩淼无边,源远流长,对联便是这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往今来,骚人墨客不知留下了多少妙联绝对!无论是风景名胜,还是佳节良辰;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宴聚饯别;对联总是如影随形。然而,就是这常见的对联,一拿到考场上却让我们的考生吃尽了苦头!很多考生因缺乏传统文化的累积,面对试题,茫然失措,以至于哀叹:对联真难啊!
一副对联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
对联拟写考查的是句子仿写,但要写出比较优秀的答案,还要靠我们传统文化的素养。那么,如何才能厚积薄发,练就对对联的功夫呢?我想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一、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
多读多记名言警句、对句高手的佳联妙对、民间楹联和诗联。
同学们随口就有的,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水是眼波横,山为眉峰聚。”等等。其实,名言警句,很多都是对句工整的句子,读得多,记得多,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句子的练习吗?
苏轼是对句子的一把好手,其妙对、佳联之趣闻逸事,只要读书,时时有之。如苏轼有一天到乡间,见老乡们正在挑塘泥,一老妇人说:“一担重泥挡子路” (仲尼即孔子;子路,孔子的学生)苏轼随即答道:“两行伏子笑颜回” (夫子即孔子;颜回,孔子的学生)对得真是工整而有趣。
楹联产生于诗歌,其特点是整齐、对仗、讲究平仄。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六个名词,不仅对仗工整,平仄相间,而且能在不借助任何介词、动词的情况下表达完整的意思,创造完美的意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常留意一些有趣的对联佳话,有意识地增加文化积累,对做好对联题是十分有利的。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仗:对句和出句字数相等,出句对句字眼不重复,词性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停顿也对应。古时对仗要求很严,既要词性相对,又要词类相同。所谓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所谓词类相同,对应位置的名词类别要相同。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会写出较好的对联。
三、学会拆合法
拆合法,是一种对对联的最好用的方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再把分别对出的词语组合成一句。
2004年全国高考第24题对联题,出的上句是:①扫千年旧习②祖国江山好③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三句或做①②或做③。如何答好此类题目呢?如①句“扫千年旧习”,就可拆为“扫——千年——旧习”三段分别对之。我们一看就知“扫”为动词,可以迅速地对出“除、革、扬、去、建、展、破、树、立、起、乘、积”等等一大串;“千年”为数量词,我们可以对出“百岁、万载、一代、四时、三秋、两辈、五暑、亿回”等等;“旧习”为偏正词,可以对之“新风、恶俗、丑行、怪癖、陋风”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