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复习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1/11 20:53:24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1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900字。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
  邵林永
  单  位:安徽省怀远县第三中学
  在文言文中,除了实词之外,还有一批数量可观的虚词。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经常见到,在高考也经常考到。“之乎者也焉矣哉,用得不错是秀才”,从古人的这句话中,可以就看出文言虚词的重要性。这些虚词,在表达上各自具有不同的意义或语法作用。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又因为语言环境不同,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也会不同,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掌握基础之后,能够灵活机动,学会推断。
  【考纲透视】
  2009年普通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这一要求,要从两个层次加以把握:一是“常见文言虚词”的范围,即《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加以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用法。
  【解题技巧】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题。
  一、看语法结构。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其语句的组合都靠的是语法。因而,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臣之壮”是主谓短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我见相如必辱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辱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辱”的宾语,代词,代“蔺相如”,可译为“他”。
  再如: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膏腴之地”和“要害之郡”都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二、看前后内容。
  辨析虚词前后的语句内容,也是我们区别虚词用法的一种方式。比如“而”作连词,有几种情况最易混淆,即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最简单的区分方法就是考察“而”前后内容的结构,如果是非动词性内容,则不能表示承接关系。反之,则可将“而”前后的内容调整次序进行辨析,表承接关系的“而”表示动作的先后性,因此前后内容的次序绝不可颠倒;至于表递进关系的“而”则表示后面的内容较前者更进一步,因此次序不能颠倒。只有表并列关系的“而”其前后的内容可以颠倒,且意思基本不发生变化。
  如在《过秦论》一课中,“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此句中的三个“而”所连接的内容,可以前后对调位置,大意未变,因而表示的都是并列关系;“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瓮牖绳枢之子”是形容陈涉之穷困,“氓隶之人”是说陈涉社会地位低,是下层百姓,“迁徙之徒”是指被征发的人,更无地位可言。所以,此处的“而”表示的是递进关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