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1语文专题复习之二十: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 资源简介:
约12160字。
《考试大纲》表述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力层级为E级。本知识点主要讲解鉴赏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考查包括广狭两种,而以广义技巧考查盛行。所谓广义的表达技巧,包括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行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所谓狭义的表达技巧,主要指具体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行文结构等。
一、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一味投降、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诗书万户侯”,直抒胸臆,将自己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意愿表达出来。李益的《江南曲》“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将闺中妇女那由热切盼望至深切失望直到怨恨的心路历程表露出来。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题目。
霜天晓角 仪真江上夜泊
黄机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黄机,南宋爱国诗人。
下片采用什么抒情方式?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下片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我们一时难以理解,但若知道作者是南宋的一名爱国诗人,再结合最后三句,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 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心系国事而又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全词之中,江山易帜、国运不昌之恨同英雄报国无门、功名难就之悲互相凝结,表现了沉重的民族忧患和人生悲剧意识。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诗人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诗人对江南水乡魂牵梦绕般的深情。《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恋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寓情于景(移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或转移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同样是枫叶,在送别人崔莺莺的眼中,被理解为由离人的血泪染成的;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它又胜过充满生机的火红的二月花。再如“千里暮烟愁不尽,一川秋草恨无穷”(晚唐张泌《边上》),“暮烟”、“秋草”是没有感情的,所谓“愁”“恨”是诗人感情转移到了所写景物上。“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废池乔木”是没有感情的,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了所写景物之上。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例如:张可久的词:“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地统一起来。
情景交融涵盖了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如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的形象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这首诗借咏梅花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品格。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谒荆公①不遇
(宋)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