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分类解析之边塞诗
- 资源简介:
约5950字。
高考诗歌鉴赏分类解析之边塞诗
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 王月红
【《作文导报•高考版》约稿一】
【诗歌鉴赏综论】
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始自于1994年。命题类型由原先的以客观性试题为主,逐步转变为以主观性试题为主。赋分由原来的3分,提高到目前的6~8分。
考查的内容,涉及语句的理解、关键词的理解、写作手法分析、语言特色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内容理解,以及诗歌间的比较。近年来,结合新《大纲》的出台,考题中开放性试题增加,如诗歌与诗论结合鉴赏、诗歌与对联结合鉴赏,这类试题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学生对他人的诗论进行评价,给考生的自由作答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
考查的诗歌范围,以唐宋诗词为主,元曲较少出现。
【近年考点解析】
边塞诗,是诗歌鉴赏题中常常出现的诗歌类型之一。结合高考题中的诗歌内容,我们这里所讲的边塞诗的范围,要大于文学史上所说的边塞诗,包括了写到边塞征战内容的诗词。
边塞诗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有的写边地风光“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06年天津卷)有的慨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06年东城一模)有的描绘战斗场面的宏壮,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06年西城一模)有的写到家中妻子对征人的惦念欲独自在家的凄清哀婉“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有的则是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和爱国忧国的情怀“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06年朝阳一模)有的表达国破家亡后的伤感与依恋“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05年天津卷)有的则写出戍边将士的愁怨,如柳中庸的《征人怨》(04年江苏卷)有的抒发了征人的思家怀乡情“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05年重庆卷)等等。
边塞诗今年的考点有:
字词、语句的理解。
对字词的理解,重在考查:①对词义的理解。主要是考查正确解
释诗中实词的语境义。如2006年西城区一模试题对《望蓟门》 “三边曙色动危旌”一句中“危”字意义的考查,对“烟台一望客心惊”一句中“客”所指代的对象的考查,皆属此类。②在诗中的表达作用,如《望蓟门》中“望”在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海畔云山拥蓟城”一句中“拥”字的作用。③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描绘的景象。如2006年天津卷《凉州词•其一》要求学生通过解读语句来描绘诗中所写的边塞景象。
写作手法分析。
写作手法的分析,其考查点多为语言风格、抒情方式、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等。①明确作品的背景和作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学生还应该积累一些描述语言风格的固定术语,这样有助于准确标书作品的语言特色。②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如果诗中有议论性语句,多为直接抒情。边塞诗中的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选特定的景抒特定的情;借眼前之景抒一己之情)、怀旧用典(回顾往事,景中寄情;借助典故,抒发襟怀)。③修辞手法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判定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手法的,它们在传情达意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对常见的修辞手法的概念和基本作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方能答题。④对诗眼的准确把握与理解。答这种题时,学生首先要理解该字的基本含义;其次是展开想象,体会这个字在句中描绘的景象;最后,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说明该字是如何活化画面,构筑意境,表达情感的。⑤表达方式的选用及其作用。如2005年重庆卷“‘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考查的就是表达方式的选用及其作用。这就要求学生明确表达方式类型: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且了解其各自的作用。
思想情感的领悟与理解。
①解读诗歌的意象。意象,简单来说,就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