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成语辨析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990字。
《道德经》成语辨析
1、功成不居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无为而(之)冶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3、和光同尘。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道能)“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4、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
出处:《道德经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上善若水。
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金玉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8、功成身退。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9、功成名遂。
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10、目迷五色。
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1、宠辱若惊。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绝圣弃智。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13、绝仁弃义。
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14、见素抱朴。
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对应于“绝圣弃智”。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15、少私寡欲。
指欲望很小。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16、余食赘行。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17、知雄守雌。
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18、佳兵不祥。
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
出处:《道德经》:“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之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