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中的基础知识及细节要点指导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12/18 8:55:36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1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传统下载

- 资源简介:
约15250字。文言文信息筛选中的六大误区
探究命题人设计误区的方法,无疑为我们突破信息筛选这一难点提供了一条捷径。
信息筛选题是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此类试题的基本思路是:将试题提供的例句逐一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来判断选择。为此,探究命题人设计误区的方法,无疑为我们突破信息筛选这一难点提供了一条捷径。归纳起来,命题人设计误区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种:
一、 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几个人物、几件事情;而题干的要求多为“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组是”。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要求的主要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如2007年广东卷第7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
B. ①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
②于是渐不信狐
根据语境“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可知,①句是王生的认识,而命题人却将它“嫁接”到了郭生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二、 方式误导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既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也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而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筛选是有指定要求的。命题人有时故意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如2004年全国卷Ⅰ第13题: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
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仗义执言”意为“为了正义说公道话”,它表明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指定要求是“语言描写”,而⑥句却是孟尝就任合浦太守后所做的兴利除弊之事,而非所说之话,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再如2007年北京卷第9题: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题干对“重礼义教化思想”的方式要求是“直接反映”,而①句是通过写“法”的“不能……”来衬托“礼义教化”的“能……”;③句是通过写“越人风俗”使人“苦而有荣”来衬托“礼义教化”使人“无苦而有名”;⑤句是通过“风”的比喻来写“礼义教化”的作用。这三句都是典型的间接反映,显然不符合题干“直接反映”的要求。只要考生审清了题干对反映方式筛选的指定要求,就能一下子排除干扰。
三、 内涵不清
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是隐含的,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有意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如2007年湖北卷第11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先祖“讲究孝道”和“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A. ①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
②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
B. ①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
②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
传统下载
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