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7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9/19 8:34:1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8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共四则资料,每则材料约24000字。建国六十周年奥运盛典“神七”问天
  (一)建国六十周年
  读•能力提升间
  名篇赏读
  马 灯
  严 阵
  我把一盏古老的马灯摆在自己的书房里,不是为了怀旧,更不是为了追求一种仿古的装饰效果,而是因为在有些时候,我确确实实能够看到一直到今天它还在亮着。
  一个雪夜,我半夜醒来,忽然被书房里的一种光所吸引,那分明是雪的映照,可是我却仿佛看到一种光正在我面前延伸:在大别山千回百折的山道上,身着灰色军装的队伍正在夜色中行进,一个手提马灯的少妇站在路口,默默地,一直送最后一个战士从她身边走过,消失于崇山峻岭的那团浓黑之中。那是油菜花开得一片金黄的江南,西江月正在云中浮沉,一个老渔夫背着一个负伤的战士,在油菜花的掩护下,爬到江边他的小屋。在长江深夜的涛声中,他就是在一盏马灯的光下,为战士裹起流血的伤口。当月明星稀之夜,当杏花春雨之夜,当梧桐叶落之夜,当霜凝板桥,雪压梅林,冰河无声,竹枝萧疏之夜,曾有一盏马灯的光,在其间忽明忽暗,或止或行,或隐或现地穿行于整个的北国,映照过整个的江南。
  能忘了我们的那盏马灯吗?马蹄声里,喇叭声里,多少漫漫的长夜,多少曲折的道路。残月下面,深宵之中,它照亮过多少伟大胜利的蓝图,它见证过多少伟大诗篇的诞生。
  能忘了我们的那盏马灯吗?白山黑水,黄土红崖,两湘三晋,五岳三江,那些慈母用泪线缝补的衣衫,那些妻子用挂牵缝制的鞋底,那些独轮车在雪上留下的辙印,那些战士用鲜血书写的决心,有多少是在那盏马灯微弱的不断闪动的光芒之下留下的丰碑,留下的史诗。
  能忘了我们的那盏马灯吗?我们望着沉入火海的乡园哭泣过,我们扶着硝烟弥漫的壕墙沉思过,当我们在雪里掩埋过自己的战友,当我们重新打起那面弹痕累累的旗帜,深深的夜色里,唯有它永不背叛地与我们相依相伴,在最黑暗的时刻,追随于我们的左右。
  能忘了我们的那盏马灯吗?一池春雨,一江春水,满林秋霜,满山秋叶,谁曾知道那些夜晚,有人提着太阳,从此隐约闪过,奔向东方的山际?雨水泥泞,雪水泥泞,荷叶上滚动着露水,竹叶上残留着霜痕,谁曾知道那些夜晚,有人提着月亮,从此经过,把密密的足迹,留在历史的一页上。
  我的书房里有一盏古老的马灯,它锈蚀了,但它依旧年轻,它干涸了,但它依旧发光。它的光已经融入今天所有的灯光里,所有的灯火里。在大会场,在小会场,在办公室,在会客室,在宾馆,在餐厅,在你的住房,你的居室,你的坐椅,你的卧床的一侧,它都像当年一样默默地跟随着你,守护着你。
  现在是不是天下太平了呢?现在是不是万事大吉了呢?不,不,我们还在四渡赤水,我们还在转战陕北,我们还在横穿草地,我们还在翻越雪山……
  因此,我们要把所有的花灯当成这盏马灯,我们要把所有的彩灯当成这盏马灯,我们要把所有的车灯当成这盏马灯,我们要把所有的路灯当成这盏马灯。
  只要我们不丢掉这盏马灯,不丢掉马灯精神,我们便能通过所有的黑夜,走向新的黎明。
  (选自《人民日报》2005年7月19日,有删改)
  赏析品味
  一盏古老的马灯,虽锈蚀了,但依旧年轻;虽干涸了,但依旧发光。马灯,见证了一段艰难而辉煌的革命历程:夜行的山道上,包扎伤口的小屋里,沉入火海的乡园里,硝烟弥漫的壕墙边,白山黑水,黄土红崖,两湘三晋,五岳三江……马灯,陪伴着革命先辈一路走来。这里,马灯已不再是一种只能发光的物品,而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马灯,引领着我们在幸福生活中追忆往昔;马灯,提醒着我们在和平年代里永葆革命精神。诚如文章所言——只要我们不丢掉这盏马灯,不丢掉马灯精神,我们便能通过所有的黑夜,走向新的黎明。
  写作借鉴
  1.悉心布局,结构清晰而严谨。此文以“马灯”为线索,开篇点题,引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最后回到现实点明题旨,形成了“引入—忆昔—思今”的行文思路,布局严谨,结构清晰,值得我们仿效。
  2.精心选材,铺陈自然而得体。回顾往昔的革命岁月,值得作者选取的材料有很多。从全文看,作者也确实选取了很多的材料。这些材料有具体的(如大别山中的夜行军、老渔夫救治负伤战士),有概述的(如三、四、五、六段)。这样选材,有点有面,显得自然而得体,作者的情感表达也因此而水到渠成。这一点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3.用心斟酌,语言流畅而生动。综观全文,此文运用了反问、设问、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将马灯比作太阳和月亮,不仅形象,而且暗含光明,它照亮革命战士前进的方向,象征意味浓厚;其他如设问、反问、排比句(段)的使用,又使文章充满着浓郁的抒情色彩,极具感染力。遣词造句用心斟酌,应成为我们的写作习惯。
  阅读练兵一
  国徽的故事
  高多祥 宋春元
  ①小时候,父亲常常拿着一枚硬币,指着背面的图案问我:“你知道这钱背后的图案是什么吗?”我回答说:“知道,是国徽。”接着,他又会问:“你知道这国徽是谁造的吗?”我摇摇头说:“不知道。”
  ②这是我们父女间重复了几十年的故事。其实,我早知道,国徽是父亲和沈阳的工人叔叔造的,他还不止一次遗憾地说,可惜国徽还没有造好,他就奉命调离了那个地方,以后就再也没能回到那座城市。
  ③父亲走了,在他生命的弥留之际,他曾一再地恳求我一定要替他看一看国徽,看一看那些五十年前一起铸造国徽的战友们。说这话时,他把他眼中的最后一抹晚霞留给了这个世界。
  ④父亲走了,带着对共和国国徽的眷恋离开了这个世界。为了父亲的遗愿,为了那生命的最后一抹晚霞,我曾经去寻找。
  ⑤这是一位已经八十五岁的老人。他每天都在家乡小城的广场上默默地坐着,头向上微微地抬着,似乎在他的前方就是天安门,而城楼的门楣上就悬挂着他亲手铸造的那枚国徽。他就是焦百顺,一位干了一辈子铸造工作的普通工人。新中国的第一枚国徽,就是经他的手浇铸而成的。
  ⑥“那年秋天,经霜后的共和国到处是火红火红的。那天下午,厂领导悄悄告诉俺,厂里决定让俺带一些人,为咱们共和国制造一枚国徽。开始俺还有顾虑,怕完成不好这个任务,可后来一想,俺不干,谁干?解放前,俺逃荒要饭来到沈阳,是党把俺从苦海里救了出来……那段日子,俺一辈子也忘不了,直到今天,只要闭上眼睛,那炉火、那铝花还在。”
  ⑦如今,当我真正面对这已尘封了半个世纪的机器,面对这些半个世纪前在这个地方工作过的人们,我才完全理解了父亲的全部情感,读懂了父亲留在世界上的那最后一抹晚霞。
  ⑧望着眼前这位正在走向生命尽头的老人,仿佛父亲生命中最后的祈盼,又重现在眼前。我不敢想象以后还有几回这样的时刻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