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册文言文复习
一、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文言文中有时有本字(有的无本字)不用,而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有的字形相似)的字来代替的现象,这个借用的字就叫“通假字”。
为何会出现通假现象呢?
主要是由于古人书写或抄写时,一时记不清,临时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或图省事有意写了些笔画较少的音同、音近 或形似的别字。后人对这些“代替字”、“别字”沿用下来,就成了通假字。
怎样辨析通假字呢?首先,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看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或引申义都解释不通,就可以从字音相同或相近方面去寻求本字。其次,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数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字,所以我们可凭字形辨析通假字。第三,由于文言文中的字的读音与今天对某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也由于从字形的笔画来说,虽然一般是以少代多,但也有以多代少的,因此,对于中学生,只好借助一些字典、词典和古文注释,尽量多熟记一些常用通假字。
[训练]
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北冥有鱼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也 4、而征一国者
5、旬有五日而后反 6、而御六气之辩 7、倾城阖户 8、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9、呕者百千 10、昂其直,居为奇货 11、手裁举 12、而翁归
13、翼日进宰 14、虫跃去尺有咫 15、景从云合 16、帘以水精
17、飨德怀恩 18、从此已去 19、俱亡所见 20、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21、却告了相思回避 22、姜媛产哇 23、君子生非异也
2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5、合从缔交 ,相与为一
2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7、裂缺霹雳,丘峦崩摧
28、至莫夜月明 29、道中手自钞录 30、暴秦之欲无厌
3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2、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33、钿头银篦击节碎 3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5、然与医坐,顷之三遗矢也 36、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37、胡瞻尔庭有县獾兮 38、暮霭沈沈楚天阔
二、古今异义现象
汉语历史悠久。从古代汉语发展现代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以词汇的变化为最大。其中一些词的字形相同,读音也相同或相近,但词义却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情况。
(一)词义扩大。如“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二)词义缩小。如“让”,古代即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个意思不用了。
(三)词义转移。如“偷”,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四)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程度很高,现在的“很”表程度则不怎么高了。
(五)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六)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则指品质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