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文体常识
1.辞赋
辞和赋是两种文体名称,同属韵文。辞是可以歌唱的韵文,主要产生于楚国,故名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故又称骚体。赋是由辞演变而来。最早的赋产生于战国时代,到了汉代有巨大发展。汉赋的最大特点是以华丽堆砌的辞藻进行铺张的描写,用来刻画事物,抒写情怀。
2.骈文(四六文)
古代一种常见的文体。两马并驾叫骈。其名称指出了骈文的特点:一是语句结构平行对偶,一般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故唐宋也称“四六文”),两两相对;二是多用典故,讲求文采;三是讲究平仄声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3.古文
指用文言所写的散体文,是相对于骈文、韵文而言。它不像骈文、韵文在句式、对仗、音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可以自由地、灵活地叙事、抒情和议论。先秦两汉时代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又称史传散文),基本上是用古文所写。后来唐代韩愈发起反对魏晋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恢复先秦两汉的散体文,就称作“古文运动”。
4.笔记文
笔记体的散文,属于古文中的“杂记”一类,本身并无特别格式,只是随笔所记,故名“笔记文”。它的最大特点是真实自然,随手记述生活的见闻感想,题材广阔,表现方法上大多“以小见大”,用速写或素描笔法,勾勒人物、记叙故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沈括的《梦溪笔谈》、苏轼的《志林》都属于笔记文。
5.乐府诗
乐府原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关,主要掌管音乐,兼管搜集各地的民歌(也包括文人诗歌),配上音乐,便于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这种能配乐的诗歌称之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历代仿效汉乐府创作的诗歌很多,因此,广义的乐府诗除汉乐府外,还包括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出现的词、散曲和剧曲,由于也能合乐演唱,有时也称乐府。
6.古体诗
相对于“近体诗”而言,一般指唐以前出现的诗歌,又称“古诗”“古风”。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限制,可算古诗中的自由或半自由体。句式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均可;不讲究平仄、对仗;押韵比较宽,可平可仄,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广义的古体诗包括四言诗、乐府诗;狭义的则仅指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分别叫做“五古”“七古”。
7.近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