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860字。
高三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考点扫描
考纲点击
古代诗歌鉴赏属于文学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级。《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要求有
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观
态度。2002年开始,高考以主观题的形式测试考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与客观选择题比较,体现了较高层次的鉴赏评价,要求读者古有丰富的材料(作者及其
思想倾向、写作背景、创作特点,一定的阅读量等)。第一,能看得懂。看到一首诗,能独
立读懂(没有了选项提示)。第二,能看得出,好在哪,为什么好。第三,能说得明白。用
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个性化思考。第四,角度选得准。如果试题给出了鉴赏评价的要
求(形象j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或其一),那么依题而答;如果题目要求宽泛,能选
一个大小适中,自己又比较熟悉的角度,是成功的一半。
命题规律
通过对高考试题分析,我们发现,古诗鉴赏的主观性试题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鉴赏材
料的选取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时代的、知名度高的诗人;二是鉴赏材料短小,比如选诗意凝练
的绝旬,减少了信息量,降低了揣摩理解上的复杂程度:三是鉴赏都以一定的文化积淀为支
撑,如2002年全国卷“折柳”,北京卷“更上一层楼”;四是设法为考生理解诗作提供参照物,适当降低难度;五是注重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让考生以书面形式作答;六是给考生更大的思维空间,答案指向不惟一。
命题趋势
采用主观题方式,重点考查古代诗歌(律诗、绝句)鉴赏的能力。这几年不会有太大
变化,题型相对稳定。在题干设置上,可就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综合考查,也可
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就2004。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而言,单一考查某方面的鉴赏评价题较多。侧重考查诗句的理解和鉴赏,形象的鉴赏,情感的把握等内容。“炼字”有关鉴赏题出现了2道。今后高考仍会保持这一命题思路。
经典回眸
例1、(0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
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好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
国忧君忧民。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此题与《新课程新二轮》
综合练习七的诗歌鉴赏题几乎雷同,只是第(1)小题多了一个对颈联的分析。
(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
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
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对颔联分析,考场典型答题错误是“吴宫花草长在
小路旁,晋代衣服帽子成了古董”,简直是胡说八道,胡写一通,根本不看题而答。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
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典型错例是有
些考生只是简单贴标签,答为“壮志未酬,心灰意冷”,太笼统,不能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这首诗是怀古伤世之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
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
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风凰来游象
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
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煊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昵!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
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
南北相连。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
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
得的佳句。
李白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例2、(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