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170字。
2008年高考语文冲刺策略
一、2008年高考复习的主要指导思想
(一)抓重点,突出得分点,弱化丢分点
(二)练思维,重点能力的强化训练,强调知识的迁移
(三)抓基础,重落实,训练落实;重点突破,形成能力。
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突出思维过程,思维层次的训练。
二、重点突破,形成能力
【训练方法示例】
(一)诗歌阅读的能力突破——古诗鉴赏主要题型命题手法与解题技巧
命题方法:
1、从“是什么”的角度出题:
【题例】06年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6分)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
2、从“为什么”(好、不好)的角度出题,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
【题例】06年福建卷: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是什么”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具体分析怎样运用的)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对情感和主旨的作用)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3、从“怎么样写的”的角度命题:
【题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东郊(唐)韦应物
吏舍①局终年,出郊②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③。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注释:①吏舍,官署。②郊,郊外。③还复去,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