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80字。
高考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题的六大陷阱
信息筛选题是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中的一类常见试题,一般采用选择题题型。命题者从原文中摘取若干句子编组,要求考生按照题干要求作出选择,题干一般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组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基本思路是:对试题提供的所有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或是确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考察各组句子,看组内各句是否全部符合题干要求,进而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那一组。这样看来,探究命题人设置干扰的方法,无疑是我们破解信息筛选题的一条捷径。归纳起来,命题人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种:
一、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如2007年高考广东卷第7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
B.①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②于是渐不信孤
根据语境“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可知,句①是写王生的,而命题人却将它“嫁接”到了郭生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又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9题: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要“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就应该看“民众”的反应。而⑤⑥两句写的却是“皇帝”的所为、所感,这也属于表现对象的错位。
二、方法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3题: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
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仗义执言”意为“为了正义说公道话”,它表明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指定要求是“语言描写”,而⑥句却是孟尝就任合浦太守后所做的兴利除弊之事,而非“仗义执言”,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再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