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50字。介绍了散文阅读中考点“循果找因”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以高考题和模拟试题为例子,条分缕析,为便于高三考生应试学习,还对答题思路和模式总结有口诀。
散文阅读“循果找因”考点的研究
河南省新郑市第三中学(451150)徐国平
高考阅读题的主观题的解答常常是学生得分的瓶颈,稍一不慎,就会“全军覆没”。这除了主观题的答案本身“含糊”度高,清晰度不够以外,与学生没有明确解题思路,没有掌握答题要领不无关系。“因果”型常是命题者喜欢采用的命题形式,命题者常常让考生“循果找因”。在这方面作一探索,也许有一定的价值。
因果联系是世间最具普遍性的联系。散文的形与神、情与景、内容与形式、主旨与材料等等,是近年来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所在。在考试中,考查因果关系能力最典型的方法,就是问“为什么”。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一日的春光》就设计了三道题目来考查“循果找因”。要答好这类题目,就要带着问题到信息区域去,从上下文梳理中,加以条分缕析的理性判断,筛选出答题要点,再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组织文字作答。
一、类型与思路。
1.“果”在原文中直接出现,命题者据“果”设问,要求考生找的“因”或在“果”前,或在“果”后,或前后均有。
2005年全国卷Ⅰ《一日的春光》的15题“‘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就是这一类型题目。现在以此题为例谈一下解答此类题目的思路和方法。先看有关原文。
⑷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⑸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寒风,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⑹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⑺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⑻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找到文章反复出现“我不信了春天”的句子。“我不信了春天”在文章出现了两次,在句子下面划上横线。然后会发现作者先说明原因,然后说“我不信了春天”,是“因”在“果”前,确定答案区间就是上述段落。但找不到明显的词语或句子可供摘录,因此只能把握语境,用自己的话加以总结、组织答案。至少要回答出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在第一处“我不信了春天”上面四、五两个段落中可以概括出来,第二个要点在第二处“我不信了春天”上面第七个段落中可以概括出来。
再细加分析,四、五两个段落中可以分别概括出来一条信息: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从第七个段落中可以总结出下面信息: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去。
为此我们可以编出口诀来记忆“循果找因”考点的做题思路和方法:
循果找因有诀窍,题干审清原文标。
因果在前倒装后,问题出处前后找。
搜索答案圈点勾,层次划分不可少。
文中原句来作答,适当转换或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