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50字。
诗词曲鉴赏如何“眼观五路”
江玉环
鉴赏诗词曲应做到“眼观五路”,只不过需要关注的不是方向,而是会影响鉴赏的方向及有效性的五个方面。它们分别是:诗题、作者、正文、注解和题干。
一、诗题
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告诉我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有些诗歌是比较含蓄的,就诗句而言学生可能无法理解,甚至误解了诗人的用意。比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不少学生初读时可以感受到景象的气势,也能从“端居”中看出作者以悠闲为耻的心态,又从最后一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某种羡慕之情。但是孟浩然究竟要表达怎样的主旨,还是不够明了。此时,学生如果能够重视诗歌的标题,就可以从张丞相的身份联想到作者以“端居”为耻的根源、“羡鱼情”究竟有何指了。浩瀚的景象就可以与作者的政治热情联系起来,渡河无舟中希望丞相引荐的愿望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很多诗歌鉴赏题中,诗题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词,作为诗的衍生体,它的题目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但是词还有词牌名,我们常常在词牌名后加间隔号,再跟上题目,比如《沁园春·雪》。很多词只有词牌名,而没有题目,比如柳永的《雨霖玲》(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鉴赏时应该了解有关知识,即词的题目决定内容,但是可以省略;而词牌名不能省;词牌名不一定和词的内容相关,它主要是用来限定词的格律、字数等。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误将词牌名当作题目,根据词牌的字面意进行猜想,结果造成对整首词的主旨的误解。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目,要学生阅读郑域的《昭君怨》: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问: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事物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果学生多数认为这首词咏颂的是王昭君,既然是“昭君怨”,那肯定表达了怨恨之情,然后来个知人论世,离开原词,进行了一番人物遭遇的阐述。而《昭君怨》只是词牌名,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诗句中把握,它写的应该是梅花;从花开的季节(冬末将春之际)、花色如雪般洁白、气味清香高雅等几个方面展开描述。如果有了一定的诗词知识的话,学生就不会产生前面的误解了。
所以鉴赏诗词曲应该认准它们的题目,明其含义
二、作者
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思想。我们对一首诗的作者如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至少有基本的了解,那将对读懂诗歌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读到建安七子的诗歌,就应该想到那些诗人刚健的人格与明朗的诗风,了解什么叫“建安风骨”;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基本是淡而远的。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狂放的、一个是沉重的,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读到王维,就应该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的特点,所以风格清新明快,淡而远,有“诗中在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读到刘禹锡就应想到他处于晚唐时期,所以其作品以沉郁的怀古诗为代表;读到高适、岑参,也应该想到他们处于晚唐时期,战事频繁,他们的诗歌多写边塞士兵的生活,或有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豪迈奔放。
诗人的生平、背景与思想往往决定着他们创作的内容与风格。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我们说每位作家具有怎样的风格是就其多数作品而言的:李白也会有反映现实的文字,杜甫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