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60字。
虚词运用的常见错误及其防范
虚词虽然没有实在意义,但它对表意有极重要的作用,所以高考一直重视对虚词运用能力的考查,如关联词填充,虚词运用正误的辨析等等。要提高这类题的解题能力,就必须了解虚词运用的常见错误,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为了便于讨论,先请看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2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B“五四”时期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又“超越了社稷和民族”。
C再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得以解决。
D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此题B项是正确答案。A项最明显的错误是不应用“再”,而应用“又”,这两个词虽然都可以表示“又一次”,但又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再”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而已经重复的动作应用“又”表示,A项中“看了一阵”“了”这一时态助词表示了“看”这一动作已经完成,那就不能用“再”而应用“又”表示。问题是将“再”改为“又”,表意是否确切了呢?还没有。这个虚词的位置不当,因为从文意可知,不仅仅是“看”这一动作重复了一次,而是“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这一整体动作重复了一次,所以即使将“再”换成“又”,也应将“又”放在“然后”一词之后,才能正确地表意。C项中“得以”是“能够”、“可以”之意,与前文“不能”一词中的“能”字重复,故错。D项中“进而”一词是“继续向前、进一步”的意思,而文句前后并无“进一步”的意思,而是因果的关系,应用“因而”,故错。
此题中A、C、D三项是虚词运用的典型病例,分别犯了“错位”(当然还有别的病因)、“多余”、“误用”的错误,而这三者正是虚词运用的常见错误。下面就虚词运用的各种错误作简要的讨论。
1、错位
所谓错位,是指句子中需要某一个虚词,只是这个虚词的位置不当,而应当放在另一个位置上的错误。例如:
(1)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有做最后决定。
(2)校运动会上我受了伤,同学们不但关心我,连班主任也给我包扎伤口。
(3)鸟的翅膀不管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天空。
以上三例中“至于”、“不但”、“不管”都是句子所需要的,只是它们的位置都不恰当,“至于”应在“哪所”之前,因为它是表示“他转”的连词,而句子到第二句才有“他转”的意思,所以应在第二句句首。“不但”应在“同学们”之前,因为递进关系的复句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应在主语之前;而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应在主语之后。(2)句前一分句主语是“同学们”,后一分句主语是“班主任”,陈述对象不同,所以“不但”应在“同学们”之前。(3)句中“不管”应在句首,因为整个复句陈述的对象是“鸟”而不是“鸟的翅膀”,所以“不管”应在句首才能正确地表意。因而这三例都犯了“错位”的毛病。
2、多余
多余是指文句中根本不需要某一虚词时却用了某一虚词的错误。例如:
(4)如果延误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在新能源一旦成熟之后,埋在我国西部国土下的这笔巨资,又会再值多少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