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80字。
诗歌鉴赏专题1—总
课题: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 时间:2007、12、21
东海二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鲍业秀
教学目的: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
一、考场体验·高考试题
1.(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两题。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 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
[试题解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感伤别离,是古诗常见题材。可是这首词很特别,全词将离别的伤感推向极致,而在末尾两句笔锋一转,凸现词意,还有比“离合悲欢”更令人伤心的啊!原来,伤别离只是一个引子,词人是在“借题发挥”,落脚点不仅在抒发别离情(词中词人有意用对比法淡化别离情),而更在抒发世路艰难、壮志难酬的嗟叹与苦闷。
第一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鉴赏,第一问“景语”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弄清了第一问,第二问就能迎刃而解。
第二题考查考生评价词人观点态度的能力。问点是哪两层意思出了“新”。本首词作下片先用反问语气道出了第一层新意:千古恨不唯是离合悲欢;再用感叹语气点明第二层新意:人间险恶之甚。
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第一层:不应把离别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的事。第二层: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2.(2007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对两首古诗作比较阅读。两问指明了两首诗所写的夜景不同、心境不同,这就给考生指定了鉴赏的脉点。王诗一个“悲”字,一个“空”字,点明了情感内容。相对而言,周诗的情感隐蔽一些,要读者调动自身的情感经验才能进入。一个爱读书的人,在一个无人干扰的静谧的夜里,专心致志地读书,与哲人对话,或神游于书中的境界,那么,“虚堂”“独坐”自然是“正中下怀”,诗人不仅不感到孤寂,反而会从心底里觉得“得其所哉”。
第一问,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景物)的能力,关键处是“具体说明”,要“具体”,就要把“不同点”的“点”都点出来。
第二问,仍然是诗歌形象的赏析。作“简要分析”,就是在指明心境后,还要“简要”说明什么因素(景象、